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制药化学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立体选择性酰胺酶动力学拆分制备(S)-(+)-2,2-二甲基环丙甲酸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4页
    1.1 前言第15页
    1.2 腈转化酶第15-17页
    1.3 酰胺酶第17-20页
        1.3.1 酰胺酶的来源及性质第17-18页
        1.3.2 酰胺酶的分类第18-19页
        1.3.3 酰胺酶酶催化反应的作用机理第19-20页
    1.4 西司他丁的概况第20-25页
        1.4.1 西司他丁简介第20页
        1.4.2 西司他丁的应用第20-21页
        1.4.3 西司他丁的合成方法第21-22页
        1.4.4 S-(+)-2,2-二甲基环丙甲酸(酰胺)的合成第22-25页
            1.4.4.1 不对称合成 S-(+)-2,2-二甲基环丙甲酸第22页
            1.4.4.2 合成2,2-二甲基环丙烷甲酸外消旋体第22-23页
                1.4.4.2.1 2,2-二甲基丙二醇为起始原料第22-23页
                1.4.4.2.2 2,2-二甲氧基环氧乙烷为起始原料第23页
            1.4.4.3 手性拆分制得S-(+)-2,2-二甲基环丙甲酰胺(甲酸)第23-25页
                1.4.4.3.1 化学拆分法第23-24页
                1.4.4.3.2 生物拆分法第24-25页
    1.5 微生物育种技术第25-27页
        1.5.1 微生物选育技术的现状及发展第25页
            1.5.1.1 从自然界分离筛选菌株第25页
            1.5.1.2 用物理、化学因子处理诱变菌株第25页
        1.5.2 离子注入育种技术第25-27页
            1.5.2.1 离子束研究进展第25-26页
            1.5.2.2 离子束生物工程学的应用进展第26-27页
    1.6 本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第27-28页
    1.7 主要研究内容第28页
    参考文献第28-34页
第二章 2,2-二甲基环丙甲酰胺 S-酶产生菌的选育及突变株产酶条件研究第34-59页
    2.1 引言第34-35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35-37页
        2.2.1 化学试剂第35页
        2.2.2 主要仪器第35页
        2.2.3 菌种第35-36页
        2.2.4 培养基第36页
        2.2.5 菌体培养第36页
        2.2.6 酰胺酶活力的测定第36页
        2.2.7 分析方法第36页
        2.2.8 离子束辐照装置第36-37页
        2.2.9 离子注入第37页
        2.2.10 低能离子注入工艺与样品处理第37页
        2.2.11 菌种的筛选第37页
        2.2.12 突变株稳定性考察第37页
        2.2.13 突变株产酶条件的优化第37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7-55页
        2.3.1 不同剂量与能量对存活率的的影响第38-39页
        2.3.2 诱变菌株的筛选第39-40页
        2.3.3 突变株的稳定性考察第40页
        2.3.4 突变株产酶条件的优化第40-55页
            2.3.4.1 碳源及其用量的对菌株产酶的影响第40-41页
            2.3.4.2 不同氮源对细胞活力的影响第41-42页
            2.3.4.3 不同金属离子对细胞活力的影响第42-43页
            2.3.4.4 不同添加剂对细胞活力的影响第43页
            2.3.4.5 采用Plackett-Burman(PB)设计和旋转中心组和实验设计对其培养基进行优化第43-52页
                2.3.4.5.1 全因子实验设计结果第43-46页
                2.3.5.5.2 响应曲面(RSM)实验设计第46-52页
            2.3.4.6 其它培养条件对菌体生长和产酶的影响第52-55页
                2.3.4.6.1 初始pH对菌体生长和产酶的影响第52页
                2.3.4.6.2 接种量对产酶的影响第52-53页
                2.3.4.6.3 摇瓶装液量对产酶的影响第53-54页
                2.3.4.6.4 培养温度对产酶的影响第54-55页
            2.3.4.7 间歇培养过程中菌体生长及产酶曲线第55页
    2.4 结论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59页
第三章 S-酰胺酶的酶学性质及2,2-二甲基环丙甲酰胺生物催化选择性水解反应研究第59-74页
    3.1 引言第59-60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60-64页
        3.2.1 菌种与培养基第60页
        3.2.2 细胞培养第60页
        3.2.3 静息细胞转化第60-61页
        3.2.4 分析方法第61页
        3.2.5 用手性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底物、产物的的浓度时的浓度计算方法以及相关公式第61-64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4-72页
        3.3.1 有机共溶剂的选择第64-65页
        3.3.2 温度对酶反应的影响第65-67页
        3.3.3 底物浓度对酶反应的影响第67-68页
        3.3.4 pH值对酶反应的影响第68-70页
        3.3.5 反应动力学第70-71页
        3.3.6 动力学拆分第71-72页
    3.4 结论第72页
    参考文献第72-74页
第四章 海藻酸钠固定化产S-酰胺酶细胞的研究第74-84页
    4.1 引言第74页
    4.2 材料和方法第74-76页
        4.2.1 固定化材料第74页
        4.2.2 海藻酸钠固定化细胞的制备方法第74-75页
        4.2.3 固定化颗粒菌体量对酶活力的影响第75页
        4.2.4 海藻酸钠浓度对酶活力的影响第75页
        4.2.5 固定剂 CaCl_2浓度对酶活力的影响第75页
        4.2.6 固定时间对酶活力的影响第75页
        4.2.7 最佳转化体系的确定第75页
        4.2.8 固定化细胞反应最适温度第75-76页
        4.2.9 固定化细胞反应最佳底物浓度的确定第76页
        4.2.10 固定化细胞反应批次试验第7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6-83页
        4.3.1 固定化菌体量对酶活力的影响第76-77页
        4.3.2 海藻酸钠浓度对酶活力的影响第77页
        4.3.3 固定剂 CaCl_2浓度的确定第77-78页
        4.3.4 固定时间对酶活力影响第78-79页
        4.3.5 最佳转化体系的确定第79-80页
        4.3.6 固定化细胞反应最适温度第80-81页
        4.3.7 固定化细胞反应最佳底物浓度的确定第81-82页
        4.3.8 海藻酸钠固定化细胞最佳转化时间第82页
        4.3.9 固定化细胞反应批次试验第82-83页
    4.4 小结第83页
    参考文献第83-84页
第五章 壳聚糖固定化产S-酰胺酶细胞的研究第84-93页
    5.1 引言第84页
    5.2 材料和方法第84-86页
        5.2.1 壳聚糖固定化细胞第84页
        5.2.2 固定化颗粒菌体量对酶活力的影响第84-85页
        5.2.3 固定化细胞反应最适pH的确定第85页
        5.2.4 壳聚糖浓度对酶活力的影响第85页
        5.2.5 固定剂三聚磷酸钠浓度对酶活力的影响第85页
        5.2.6 固定时间对酶活力的影响第85页
        5.2.7 固定化细胞反应最佳底物浓度的确定第85页
        5.2.8 固定化细胞反应批次试验第85-86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86-92页
        5.3.1 固定化菌体量对酶活力的影响第86页
        5.3.2 反应最适pH值的确定第86-87页
        5.3.3 壳聚糖浓度对酶活力的影响第87-88页
        5.3.4 固定剂三聚磷酸钠溶液浓度的确定第88页
        5.3.5 固定时间对酶活力的影响第88-89页
        5.3.6 固定化细胞反应最佳底物浓度的确定第89-90页
        5.3.7 壳聚糖电镜剖面图与表面图第90-91页
        5.3.8 固定化细胞反应批次第91-92页
    5.4 结论第92页
    参考文献第92-93页
第六章 总结与建议第93-95页
    6.1 总结第93-94页
    6.2 建议第94-9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5-96页
致谢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昆仑山前桑株生长构造与石油地质条件
下一篇:茶叶抗HIV活性组(成)分及罗汉果叶和茎抑菌作用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