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利工程基础科学论文--水力学论文--水力理论、计算、实验论文--水动力学论文

长江河口羽状流扩散与混合过程的数值模拟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26-44页
    1.1 潮汐河口羽状流的内涵与研究意义第26-28页
        1.1.1 潮汐河口羽状流的内涵第26页
        1.1.2 潮汐河口羽状流的研究意义第26-28页
    1.2 国内外河口羽状流扩散与混合过程的研究评述第28-42页
        1.2.1 国内河口羽状流扩散与混合过程的研究评述第28-31页
        1.2.2 国外河口羽状流扩散与混合过程的研究评述第31-42页
    1.3 长江河口羽状流扩散与混合过程的研究评述第42-43页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和内容第43-44页
        1.4.1 研究目的第43页
        1.4.2 研究方法第43页
        1.4.3 研究内容第43-44页
第二章 数学模型第44-59页
    2.1 COHERENS 模型简介第44页
    2.2 控制方程第44-50页
        2.2.1 笛卡尔坐标系下的内模式第44-47页
        2.2.2 Sigma 坐标变换后的内模式第47-49页
        2.2.3 外模式第49-50页
    2.3 紊动封闭模型第50-54页
        2.3.1 一方程模型第50-51页
        2.3.2 二方程模型第51-54页
    2.4 水平扩散系数的计算第54页
    2.5 边界条件第54-58页
        2.5.1 表面边界条件第54-55页
        2.5.2 底部边界条件第55页
        2.5.3 开边界条件(包括外海与河流边界条件)第55-58页
        2.5.4 陆边界条件第58页
    2.6 初始条件第58页
        2.6.1 水流的初始条件第58页
        2.6.2 盐度的初始条件第58页
        2.6.3 紊动参数的初始条件第58页
    2.7 求解过程第58-59页
第三章 概化的长江河口羽状流的扩散与混合过程对模型参数的敏感性第59-82页
    3.1 前言第59页
    3.2 计算区域与基本参数设置第59-62页
        3.2.1 计算区域第59页
        3.2.2 基本参数设置第59-62页
    3.3 概化的长江河口羽状流扩散与混合过程对模型参数的敏感性第62-79页
        3.3.1 对水平网格精度的敏感性第62-65页
        3.3.2 对垂向网格精度的敏感性第65页
        3.3.3 对动量方程对流项计算格式的敏感性第65-68页
        3.3.4 对盐度方程对流项计算格式的敏感性第68-71页
        3.3.5 对水流与盐度水平扩散系数的敏感性第71-74页
        3.3.6 对水流与盐度垂向涡粘系数的敏感性第74-79页
    3.4 讨论与小结第79-82页
        3.4.1 讨论第79-80页
        3.4.2 小结第80-82页
第四章 概化的长江河口羽状流的扩散与混合过程对外部因素的响应第82-102页
    4.1 前言第82页
    4.2 计算区域与基本参数设置第82页
    4.3 概化的长江河口羽状流扩散与混合过程对外部因素的响应第82-97页
        4.3.1 对河流流量的响应第82-83页
        4.3.2 对底部纵向坡度的响应第83-88页
        4.3.3 对科氏力的响应第88页
        4.3.4 对M_2 分潮的响应第88-91页
        4.3.5 对风的响应第91-97页
    4.4 讨论与小结第97-102页
        4.4.1 讨论第97-101页
        4.4.2 小结第101-102页
第五章 洪季M_2分潮作用下长江河口羽状流扩散与混合过程的模拟第102-122页
    5.1 前言第102页
    5.2 计算区域与验证站位分布第102页
    5.3 计算参数设置第102-110页
        5.3.1 网格划分和时间步长第102页
        5.3.2 计算格式的选取第102-107页
        5.3.3 边界条件第107-108页
        5.3.4 初始条件第108-110页
    5.4 三个站位水位与水流的验证第110-113页
        5.4.1 CJ9004a 站位水位与水流的验证第110-111页
        5.4.2 CJ9411a 站位水位与水流的验证第111-112页
        5.4.3 CJ9405 站位水位与水流的验证第112-113页
    5.5 洪季M_2 分潮作用下长江河口羽状流的扩散过程第113-120页
        5.5.1 洪季长江河口羽状流扩散的平面形态第113-114页
        5.5.2 洪季长江河口羽状锋位置与强度变化的分析第114-120页
    5.6 讨论与小结第120-122页
        5.6.1 讨论第120-121页
        5.6.2 小结第121-122页
第六章 COHERENS 模型正交曲线网格的生成第122-133页
    6.1 前言第122页
    6.2 正交曲线网格的生成第122-125页
    6.3 正交曲线坐标系下的控制方程第125-130页
        6.3.1 内模式第125-129页
        6.3.2 外模式第129-130页
    6.4 正交曲线坐标系下的紊动封闭模型第130-131页
    6.5 正交曲线坐标系下的水平扩散系数的计算第131页
    6.6 正交曲线坐标系下的边界条件第131-132页
        6.6.1 表面、底部与陆边界条件第131页
        6.6.2 开边界条件第131-132页
    6.7 初始条件第132-133页
第七章 正交曲线坐标系下长江河口羽状流的扩散与混合过程的模拟第133-222页
    7.1 前言第133页
    7.2 计算区域第133页
    7.3 计算参数设置第133-139页
        7.3.1 网格划分和时间步长第133页
        7.3.2 计算格式的选取第133-138页
        7.3.3 边界条件第138-139页
        7.3.4 初始条件第139页
    7.4 四个主要分潮调和常数的验证第139-140页
        7.4.1 M_2 分潮调和常数的验证第139页
        7.4.2 S_2 分潮调和常数的验证第139-140页
        7.4.3 K_1 分潮调和常数的验证第140页
        7.4.4 O_1 分潮调和常数的验证第140页
    7.5 水位、水流与盐度的验证第140-178页
        7.5.1 CJ90046 站位水位、水流与盐度的验证第149-151页
        7.5.2 CJ94116 站位水位、水流与盐度的验证第151-157页
        7.5.3 CJ9411a 站位水位、水流与盐度的验证第157-158页
        7.5.4 CJ9405 站位水位、水流的验证第158-164页
        7.5.5 CJ9410 站位水位、水流的验证第164-171页
        7.5.6 CJ0105 站位水位、水流的验证第171-176页
        7.5.7 CJ0209 站位水位、水流的验证第176-178页
    7.6 潮汐作用下长江河口羽状流的扩散与混合过程第178-195页
        7.6.1 洪季潮汐作用下长江河口羽状流长度的变化第178页
        7.6.2 洪季大潮长江河口羽状流的扩散与混合过程第178-180页
        7.6.3 洪季小潮长江河口羽状流的扩散与混合过程第180-185页
        7.6.4 枯季潮汐作用下长江河口羽状流长度的变化第185页
        7.6.5 枯季大潮长江河口羽状流的扩散与混合过程第185-194页
        7.6.6 枯季小潮长江河口羽状流的扩散与混合过程第194-195页
    7.7 潮汐与风共同作用下长江河口羽状流的扩散与混合过程第195-215页
        7.7.1 洪季潮汐与6 m/s 东南偏南定常风作用下长江河口羽状流长度的变化第195页
        7.7.2 在洪季大潮6 m/s 东南偏南定常风作用下长江河口羽状流的扩散与混合过程第195-204页
        7.7.3 在洪季小潮6 m/s 东南偏南定常风作用下长江河口羽状流的扩散与混合过程第204-205页
        7.7.4 枯季潮汐与4 m/s 西北定常风作用下长江河口羽状流长度的变化第205页
        7.7.5 在枯季大潮4 m/s 西北定常风作用下长江河口羽状流的扩散与混合过程第205-209页
        7.7.6 在枯季小潮4 m/s 西北定常风作用下长江河口羽状流的扩散与混合过程第209-215页
    7.8 讨论与小结第215-222页
        7.8.1 讨论第215-221页
        7.8.2 小结第221-222页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第222-228页
    8.1 总结第222-226页
    8.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226页
    8.3 展望第226-228页
附录1.河口羽状流的卫星图片选例第228-229页
附录2.全球主要潮汐河口羽状流动力学的研究概况第229-230页
附录3. COHERENS 模型水动力模块计算流程图第230-231页
附录4.天文初相角、交点因子与相角修正值的计算第231-232页
附录5.水平压力梯度的计算第232-237页
参考文献第237-245页
致谢第245-246页
卢丽锋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第246-247页
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第247页

论文共2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亚稳β型Ti-Nb-Ta-Zr-O合金的显微组织与性能
下一篇:汽车橡胶密封条挤出成型过程的计算机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