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一、引言 | 第8-16页 |
| (一) 课题来源及意义 | 第8-9页 |
| 1. 课题来源 | 第8页 |
| 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三) 论文研究的思路和准备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1.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四)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3页 |
| (五)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6页 |
| 1. 网络 | 第13-14页 |
| 2. 政治观 | 第14页 |
| 3. 政治认知 | 第14页 |
| 4. 政治情感 | 第14页 |
| 5. 政治评价 | 第14页 |
| 6. 政治价值 | 第14-16页 |
| 二、关于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政治观的调查 | 第16-30页 |
| (一) 受调大学生基本情况 | 第16-17页 |
| (二) 大学生使用网络现状调查 | 第17-23页 |
| 1. 调查问卷统计数据 | 第17-22页 |
| 2. 舆情分析工具统计结果 | 第22-23页 |
| (三) 网络背景下下大学生政治观现状调查 | 第23-30页 |
| 1. 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政治认知倾向 | 第23-26页 |
| 2. 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政治情感倾向 | 第26-28页 |
| 3. 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政治评价倾向 | 第28-30页 |
| 三、网络背景下高校大学政治观问卷数据分析 | 第30-42页 |
| (一) 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政治观的特点 | 第30-34页 |
| 1. 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政治认知特点 | 第30-31页 |
| 2. 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政治情感特点 | 第31-32页 |
| 3. 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政治评价特点 | 第32-34页 |
| (二) 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政治观发展中的偏差 | 第34-38页 |
| 1. 政治认知:多元政治理论混杂 | 第34-36页 |
| 2. 政治情感:存在政治冷漠化倾向 | 第36-37页 |
| 3. 政治评价:标准多元化多极发展 | 第37页 |
| 4. 政治理想:信念弱化,取向功利化 | 第37-38页 |
| (三) 网络背景下影响大学生政治观的具体因素 | 第38-42页 |
| 1. 学校因素 | 第38-39页 |
| 2. 社会因素 | 第39-40页 |
| 3. 政府因素 | 第40-41页 |
| 4. 其他因素 | 第41-42页 |
| 四、网络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对策 | 第42-46页 |
| (一) 协调多方面力量,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政治观教育 | 第42-43页 |
| 1. 高校:运用网络技术推进政治教育改革 | 第42页 |
| 2. 政府:规范管理网络舆论管理 | 第42-43页 |
| 3. 社会:建设主流网络文化 | 第43页 |
| (二) “对症下药”,加强主流政治观思想建设 | 第43-46页 |
| 1. 政治认知:继续推进以马列主义政治理论教育为核心的高校政治理论课改革 | 第43-44页 |
| 2. 政治情感:积极组织和引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高政治参与热情 | 第44页 |
| 3. 政治评价:强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为主政治评价标准教育 | 第44页 |
| 4. 政治理想:加强艰苦奋斗教育思想教育,树立大学生崇高的政治理想 | 第44-46页 |
| 结语 | 第46-47页 |
| 注释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主持的课题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