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引言 | 第5-7页 |
第一章 古代和近代西方法理学中主体性的缺失 | 第7-15页 |
第一节 古代及近代哲学主体性观点的实质 | 第7-9页 |
第二节 古代及近代法理学研究对人的主体性的漠视 | 第9-15页 |
第二章 现代西方法理学研究对主体性的关注 | 第15-22页 |
第一节 现代西方哲学中主体性的观点及问题 | 第15-17页 |
一、现代西方哲学对主体性的认识 | 第15-16页 |
二、现代西方哲学主体性观点的问题所在 | 第16-17页 |
第二节 现代西方法理学中对人的主体性问题的关注 | 第17-22页 |
一、二战以前法理学的主体观 | 第17-19页 |
二、战后法理学中的主体性观点 | 第19-22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法理学对主体性的构建和发展 | 第22-36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观 | 第22-25页 |
一、马克思主义主体性观点的建立 | 第22-23页 |
二、马克思主义主体观的内涵 | 第23-25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法理学对主体性的建构 | 第25-28页 |
一、马克思主义主体观在法理学上的运用 | 第25-27页 |
二、马克思法理学现实指导意义 | 第27-28页 |
第三节 “以人为本”对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主体观的发展 | 第28-36页 |
一、“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 | 第28-30页 |
二、“以人为本”法学观建立的时代需求 | 第30-32页 |
三、“以人为本”法学观对主体性的发展 | 第32-36页 |
结束语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附录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