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保证保险概述 | 第10-17页 |
1.1 保证保险的概念 | 第10-11页 |
1.2 保证保险的产生和发展 | 第11-13页 |
1.3 保证保险性质争议 | 第13-17页 |
1.3.1 理论上的争议 | 第13-14页 |
1.3.2 实践中的困惑 | 第14-16页 |
1.3.3 对联姻说和现有保险说的评价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保证保险的基本定位 | 第17-25页 |
2.1 保证保险的保险要素 | 第17-21页 |
2.1.1 前提要素──保证保险中存在可保风险 | 第17-19页 |
2.1.2 功能要素──保证保险体现了多数人风险的聚集和转移 | 第19-20页 |
2.1.3 基础要素──保证保险的费率可以合理厘定 | 第20-21页 |
2.2 保证保险的法律性质 | 第21-24页 |
2.3 保证保险合同的法律特征 | 第24-25页 |
2.3.1 保证保险合同是有偿合同 | 第24页 |
2.3.2 保证保险合同是射幸合同 | 第24页 |
2.3.3 保证保险合同是双务合同 | 第24-25页 |
2.3.4 保证保险合同是附合合同 | 第25页 |
第三章 保证保险与责任保险的比较 | 第25-38页 |
3.1 保险利益的比较 | 第25-29页 |
3.1.1 保证保险保险利益的争议 | 第26-27页 |
3.1.2 责任保险利益与信用保险利益 | 第27-28页 |
3.1.3 保证保险保险利益的重新认识 | 第28-29页 |
3.2 主体构成的比较 | 第29-32页 |
3.2.1 学说争议及其评价 | 第29-31页 |
3.2.2 保证保险合同主体的正确定位 | 第31-32页 |
3.3 保证保险的解构与责任保险的扩张 | 第32-38页 |
3.3.1 违约责任保险的意义 | 第32-34页 |
3.3.2 现有保证保险险种分析 | 第34-37页 |
3.3.3 纳入责任保险的处理模式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保证保险法律制度的立法建议 | 第38-46页 |
4.1 保证保险立法中的重点问题 | 第38-44页 |
4.1.1 保证保险合同抗辩权问题 | 第38-40页 |
4.1.2 保证保险合作协议问题 | 第40-42页 |
4.1.3 保证保险追偿权问题 | 第42-44页 |
4.2 保证保险立法对策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