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休闲旅游型乡村整合更新设计策略初探--以重庆南川区天池村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图表目录第10-14页
1 绪论第14-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7页
        1.1.1 城乡统筹第14页
        1.1.2 新农村建设第14-16页
        1.1.3 乡村休闲旅游的兴起第16-17页
    1.2 研究内容第17-19页
        1.2.1 相关概念第17-18页
        1.2.2 研究对象界定第18-19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第19-21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9-20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20-21页
    1.4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第21-22页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第22-24页
        1.5.1 研究方法第22-23页
        1.5.2 论文框架第23-24页
2 休闲旅游型乡村的发展、趋势与启示第24-46页
    2.1 新农村建设发展现状第24-29页
        2.1.1 国家新农村建设发展历史脉络第24-25页
        2.1.2 新农村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第25-27页
        2.1.3 新农村发展模式与建设类型第27-29页
    2.2 乡村旅游对农村发展的促进作用第29-33页
        2.2.1 乡村旅游的可行性分析第29-30页
        2.2.2 国外与台湾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旅游的作用第30-31页
        2.2.3 乡村旅游促进城乡的交流与互动第31-32页
        2.2.4 休闲旅游型乡村建设是机遇也是挑战第32-33页
    2.3 休闲旅游型乡村发展现状与趋势第33-38页
        2.3.1 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与引导第33-34页
        2.3.2 休闲旅游型乡村发展现状第34-35页
        2.3.3 休闲旅游型乡村发展趋势第35-38页
    2.4 休闲旅游型乡村建设发展启示第38-43页
        2.4.1 自身有一定的旅游资源第38页
        2.4.2 合理的主题定位与规划第38-39页
        2.4.3 旅游产品的丰富性,与其他产业的联合发展第39-40页
        2.4.4 村落外部空间环境的更新美化、基础设施的完善第40-41页
        2.4.5 建筑风貌的协调与统一第41-43页
    2.5 本章小结第43-46页
3 休闲旅游型乡村的指导思想与设计原则第46-54页
    3.1 相关理论基础第46-47页
        3.1.1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46页
        3.1.2 社会参与理论第46页
        3.1.3 人居环境理论第46页
        3.1.4 场所理论第46-47页
        3.1.5 设计结合自然理念第47页
    3.2 前提条件第47-49页
        3.2.1 以村民为本,社区参与为前提第47-48页
        3.2.2 乡村旅游产品的多样性与丰富性第48页
        3.2.3 乡村性的保留第48-49页
    3.3 指导思想第49-50页
        3.3.1 系统观第49页
        3.3.2 可持续的、渐进式的发展第49-50页
        3.3.3 建筑、人、环境和谐共生第50页
        3.3.4 乡土特色的保持第50页
    3.4 设计原则第50-53页
        3.4.1 选址定位的适宜性原则第50-51页
        3.4.2 规划设计的可持续原则第51页
        3.4.3 建筑更新的因地制宜原则第51-52页
        3.4.4 外部空间环境生态乡土原则第52-53页
    3.5 本章小结第53-54页
4 休闲旅游型乡村的整合更新设计策略第54-98页
    4.1 城乡互动的选址定位第54-59页
        4.1.1 城乡互动的适应性选址第54-57页
        4.1.2 合理的村落主题定位第57-59页
    4.2 可持续的总图规划第59-71页
        4.2.1 对原有村落肌理与格局的修补与延续第59-64页
        4.2.2 公共空间的保留与营造第64-68页
        4.2.3 交通系统的梳理与设计第68-70页
        4.2.4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加强第70-71页
    4.3 因地制宜的新旧建筑设计第71-82页
        4.3.1 旅游带来的建筑功能的变化与适应第71-75页
        4.3.2 乡村遗产、保留建筑合理修缮与改造第75-78页
        4.3.3 基于传统、地域的新建建筑设计第78-80页
        4.3.4 采用低技、生态的设计手法与技术第80-82页
    4.4 生态乡土的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第82-96页
        4.4.1 村落外部空间构成第82页
        4.4.2 村落内的外部空间对于旅游功能增加与适应第82-86页
        4.4.3 外部空间的序列性第86-87页
        4.4.4 村落外部空间界面设计第87-90页
        4.4.5 村落外部空间场所性的营造第90-93页
        4.4.6 村落内外部空间景观设计乡土化第93-95页
        4.4.7 田园空间的设计第95-96页
    4.5 本章小结第96-98页
5 设计实例印证:重庆南川区天池村的规划与建筑设计第98-128页
    5.1 项目前期分析第98-101页
        5.1.1 古花乡区位概况第98-99页
        5.1.2 村落现状第99-100页
        5.1.3 旅游资源现状分析第100-101页
        5.1.4 交通情况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第101页
    5.2 天池村主题定位与产业布局第101-103页
        5.2.1 该村定位,主题选择第101-102页
        5.2.2 产业布局与乡村旅游规划第102-103页
    5.3 基于当地的聚居点的总图布局第103-108页
        5.3.1 聚居点的选址情况第103页
        5.3.2 聚居点的总图布局第103-106页
        5.3.3 聚居点的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规划第106-108页
    5.4 新旧建筑设计策略第108-117页
        5.4.1 建筑立面及风貌设计第108-111页
        5.4.2 对保留建筑的外部风貌整理与改造第111页
        5.4.3 新建建筑与自然地形的适应与共生第111-113页
        5.4.4 结合村民需求与旅游发展的建筑设计第113-117页
        5.4.5 低技、生态的农宅设计第117页
    5.5 生态乡土外部空间设计策略第117-127页
        5.5.1 天池村的村落空间序列第118-120页
        5.5.2 旅游带来的功能空间的生态、乡土设计第120-121页
        5.5.3 天池村空间界面设计第121-122页
        5.5.4 村落场所性——知青主题的营造与设计第122-124页
        5.5.5 乡土地域特色的细部营造第124-126页
        5.5.6 田园景观空间设计第126-127页
    5.6 本章小结第127-128页
6 结语第128-130页
致谢第130-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36页
附录第136页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36页
    B. 南川天池美丽乡村设计概念方案图纸第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
下一篇:中国城镇化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区域差异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