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供应链的稳定性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3 本文主要内容和研究框架 | 第14-17页 |
| 1.3.1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 1.3.2 本文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7-25页 |
| 2.1 协同供应链的涵义与特点 | 第17-20页 |
| 2.1.1 协同供应链的涵义 | 第17页 |
| 2.1.2 协同供应链的特点 | 第17-19页 |
| 2.1.3 协同供应链的实现 | 第19-20页 |
| 2.2 协同供应链稳定性的涵义及界定 | 第20-23页 |
| 2.2.1 供应链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因素 | 第20-21页 |
| 2.2.2 协同供应链稳定性的涵义 | 第21-22页 |
| 2.2.3 协同供应链稳定状态的界定 | 第22-23页 |
| 2.3 相关方法概述 | 第23-24页 |
| 2.3.1 DEMATEL 方法 | 第23-24页 |
| 2.3.2 ISM 方法 | 第24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3章 协同供应链稳定性影响因素的识别与关联分析 | 第25-40页 |
| 3.1 协同供应链稳定性影响因素的识别 | 第25-30页 |
| 3.1.1 协同供应链稳定性的特点 | 第25-27页 |
| 3.1.2 协同供应链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30页 |
| 3.2 稳定性影响因素的关联分析与关键因素筛选 | 第30-35页 |
| 3.2.1 稳定性影响因素的关联性分析 | 第30-33页 |
| 3.2.2 关键影响因素的筛选 | 第33-35页 |
| 3.3 关键影响因素层次结构的确定 | 第35-39页 |
| 3.3.1 稳定性关键影响因素的分层依据 | 第35-37页 |
| 3.3.2 关键影响因素的分层 | 第37-39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4章 协同供应链的稳定性评价模型 | 第40-50页 |
|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及处理 | 第40-44页 |
| 4.1.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40-41页 |
| 4.1.2 稳定性评价的指标体系 | 第41-43页 |
| 4.1.3 评价指标的规范化 | 第43-44页 |
| 4.2 基于最优组合赋权法的评价模型 | 第44-48页 |
| 4.2.1 最优组合赋权法 | 第44-45页 |
| 4.2.2 三种赋权法的权重确定 | 第45-47页 |
| 4.2.3 权重组合系数的最优化 | 第47-48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第5章 青啤供应链稳定性的案例分析 | 第50-57页 |
| 5.1 青岛啤酒华南地区供应链概况 | 第50-51页 |
| 5.2 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51-52页 |
| 5.3 稳定性的综合评价 | 第52-55页 |
| 5.3.1 指标数据的选取 | 第52-53页 |
| 5.3.2 指标权值的确定 | 第53-54页 |
| 5.3.3 最优组合系数的确定 | 第54-55页 |
| 5.4 针对评价后的分析与建议 | 第55-56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结论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 附录 1 DEMATEL 法的综合影响矩阵表 | 第62-63页 |
| 附录 2 Delphi 法的指标权重评分表 | 第63-6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作者简介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