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理股票期权制度激励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论文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收入与企业经营绩效研究 | 第10页 |
1.2.2 企业治理结构研究 | 第10-11页 |
1.2.3 中国股票市场的效率研究 | 第11页 |
1.2.4 激励机制研究 | 第11-13页 |
1.2.5 股票期权制度应用实施研究 | 第13-14页 |
1.2.6 小结 | 第14-15页 |
1.3 论文结构及说明 | 第15-16页 |
2 股票期权制度 | 第16-30页 |
2.1 股票期权制度的发展 | 第16-21页 |
2.1.1 股票期权制度的产生 | 第16-17页 |
2.1.2 股票期权制度的发展 | 第17-19页 |
2.1.3 股票期权制度的趋势 | 第19-21页 |
2.2 股票期权的类型 | 第21-28页 |
2.2.1 传统股票期权 | 第21-23页 |
2.2.2 非传统股票期权 | 第23-26页 |
2.2.3 股票期权的衍生产品 | 第26-28页 |
2.3 股票期权制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8-30页 |
3 股票期权制度激励的理论基础 | 第30-43页 |
3.1 公司治理结构理论 | 第30-36页 |
3.1.1 两权分离 | 第30-32页 |
3.1.2 剩余索取权理论 | 第32-34页 |
3.1.3 委托代理理论 | 第34-35页 |
3.1.4 产权论 | 第35-36页 |
3.1.5 超产权论 | 第36页 |
3.2 激励约束理论 | 第36-39页 |
3.3 人力资本产权理论 | 第39-43页 |
3.3.1 人力资本 | 第39-40页 |
3.3.2 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及其对产权制度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3 人力资本产权 | 第41-42页 |
3.3.4 人力资本产权与剩余索取权 | 第42-43页 |
4 股票期权制度的激励机制及合同安排 | 第43-62页 |
4.1 导入股票期权制度经理人市场筛选机制研究 | 第43-46页 |
4.2 股票期权制度激励机制研究 | 第46-51页 |
4.2.1 传统薪酬制度激励机制研究 | 第46-48页 |
4.2.2 股票期权制度激励机制研究 | 第48-51页 |
4.3 股票期权制度激励及监督合同安排 | 第51-61页 |
4.3.1 公司治理中的激励与监督 | 第51-52页 |
4.3.2 股票期权制度激励及监督合同安排 | 第52-61页 |
4.4 小结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61-62页 |
5 股票期权制度的实施与比较研究 | 第62-84页 |
5.1 股票期权制度的实施 | 第62-65页 |
5.1.1 股票期权制度实施的程序 | 第62-63页 |
5.1.2 股票期权的赠与 | 第63-64页 |
5.1.3 股票期权的执行 | 第64-65页 |
5.2 国内外股票期权制度实施比较研究 | 第65-77页 |
5.2.1 股票期权制度实施的国际经验 | 第65-71页 |
5.2.2 股票期权制度实施的国内探索 | 第71-76页 |
5.2.3 国内外股票期权制度实施比较研究 | 第76-77页 |
5.3 中国股票期权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 第77-84页 |
5.3.1 中国实施股票期权制度面临的难题 | 第77-81页 |
5.3.2 中国实施股票期权制度的政策与建议 | 第81-84页 |
6 结论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附录A | 第90-91页 |
附录B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