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列车构架应变模态分析与改进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应变模态分析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试验模态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工程意义 | 第14-15页 |
1.4 本论文主要任务 | 第15-17页 |
2 基本理论与方法 | 第17-23页 |
2.1 有限元基本理论 | 第17-18页 |
2.2 模态分析原理 | 第18-20页 |
2.2.1 位移模态基本原理 | 第18-19页 |
2.2.2 应变模态原理 | 第19-20页 |
2.3 环境激励的模态参数识别方法 | 第20-21页 |
2.4 优化设计理论 | 第21-2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3 转向架构架结构形式及仿真分析 | 第23-37页 |
3.1 转向架构架三维实体建模 | 第23-25页 |
3.1.1 侧梁组成 | 第24页 |
3.1.2 横梁组成 | 第24-25页 |
3.1.3 纵向连接梁 | 第25页 |
3.2 构架有限元模型 | 第25-26页 |
3.2.1 有限元建模原则 | 第25-26页 |
3.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6页 |
3.3 构架应变模态分析 | 第26-33页 |
3.3.1 自由应变模态分析 | 第27-29页 |
3.3.2 有预应力的应变模态分析 | 第29-33页 |
3.3.3 模态结果分析 | 第33页 |
3.4 动车构架谐响应分析 | 第33-36页 |
3.4.1 谐响应分析理论 | 第34页 |
3.4.2 构架谐响应分析 | 第34-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4 构架动应力特性和试验模态分析 | 第37-57页 |
4.1 构架线路试验 | 第37-40页 |
4.1.1 线路试验条件及测点位置 | 第37-38页 |
4.1.2 试验设备 | 第38-39页 |
4.1.3 实测信号处理 | 第39-40页 |
4.2 频域分析方法 | 第40-41页 |
4.3 不同速度工况动应力特性 | 第41-52页 |
4.3.1 匀速阶段 | 第43-45页 |
4.3.2 加速阶段 | 第45-49页 |
4.3.3 减速阶段 | 第49-51页 |
4.3.4 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4.4 环境激励下构架应变模态参数识别 | 第52-56页 |
4.4.1 稳定图 | 第52-54页 |
4.4.2 计算结果 | 第54-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5 转向架构架动力优化 | 第57-81页 |
5.1 结构优化设计概念 | 第57-59页 |
5.1.1 设计变量 | 第58页 |
5.1.2 目标函数 | 第58-59页 |
5.1.3 约束条件 | 第59页 |
5.2 工况计算 | 第59-66页 |
5.2.1 转向架主要技术参数 | 第59-60页 |
5.2.2 边界条件 | 第60-61页 |
5.2.3 超常主要载荷工况 | 第61-63页 |
5.2.4 超常特殊载荷工况 | 第63-64页 |
5.2.5 模拟运营载荷工况 | 第64-66页 |
5.3 计算结果 | 第66-69页 |
5.3.1 超常主要载荷计算结果 | 第66页 |
5.3.2 超常特殊载荷计算结果 | 第66-67页 |
5.3.3 运营载荷计算结果 | 第67-68页 |
5.3.4 结果分析 | 第68-69页 |
5.4 灵敏度分析 | 第69-72页 |
5.4.1 灵敏度分析理论基础 | 第69-70页 |
5.4.2 设计变量的灵敏度分析 | 第70-72页 |
5.5 构架优化数学模型 | 第72-76页 |
5.5.1 优化约束条件 | 第72-73页 |
5.5.2 优化目标函数 | 第73页 |
5.5.3 优化设计变量 | 第73页 |
5.5.4 优化结果 | 第73-76页 |
5.6 转向架优化后静强度及疲劳强度分析 | 第76-79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6.1 结论 | 第81-82页 |
6.2 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7-9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