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意义及来源 | 第10-11页 |
1.1.1 研究来源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2 接触线覆冰分类及其模型 | 第14-20页 |
2.1 接触线覆冰分类 | 第14页 |
2.2 国外覆冰模型 | 第14-17页 |
2.2.1 Chaine和Skeates模型 | 第14-15页 |
2.2.2 Imail模型 | 第15页 |
2.2.3 Lenhard模型 | 第15-16页 |
2.2.4 Goodwin模型 | 第16-17页 |
2.2.5 McComber和GOVOril冰模型 | 第17页 |
2.3 其他模型 | 第17-1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8-20页 |
3 接触网融冰技术研究 | 第20-36页 |
3.1 接触网结构 | 第20-22页 |
3.1.1 简单接触悬挂 | 第21页 |
3.1.2 链形接触悬拄 | 第21-22页 |
3.2 接触网覆冰融冰物理模型 | 第22-25页 |
3.2.1 接触网覆冰物理模型 | 第22-23页 |
3.2.2 接触网融冰物理模型 | 第23-25页 |
3.3 接触网覆冰计算模型 | 第25-30页 |
3.3.1 对流散热Q_c和Q_q | 第25-27页 |
3.3.2 冰升华散热Q_e | 第27页 |
3.3.3 空气摩擦加热Q_v | 第27-28页 |
3.3.4 水滴碰撞动能Q_k | 第28页 |
3.3.5 水滴自身热释放和热损失量Q_L,Q_f,Q_a | 第28-29页 |
3.3.6 传导热损失Q_r | 第29页 |
3.3.7 辐射热通量Q_n,Q_s | 第29页 |
3.3.8 水蒸发散热Q_R | 第29-30页 |
3.3.9 电流焦耳热Q_i | 第30页 |
3.4 接触线的融冰时间计算 | 第30-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4 融冰装置的设计 | 第36-58页 |
4.1 接触网融冰方案及装置参数的选取 | 第36-38页 |
4.1.1 接触网融冰方案 | 第36-38页 |
4.1.2 装置参数的选取 | 第38页 |
4.2 高压变频器的几种结构 | 第38-41页 |
4.2.1 高压-低压-高压变频器 | 第38-39页 |
4.2.2 两电平/三电平高压变频器 | 第39页 |
4.2.3 级联型多电平电压型高压变频器 | 第39-41页 |
4.3 移相变压器的设计 | 第41-45页 |
4.4 功率单元设计 | 第45-49页 |
4.4.1 整流二极管模块计算 | 第48页 |
4.4.2 IGBT的选择 | 第48-49页 |
4.5 逆变桥的控制 | 第49-54页 |
4.6 旁路技术及检测保护 | 第54-56页 |
4.6.1 功率单元旁路技术 | 第54-55页 |
4.6.2 检测与保护 | 第55-5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5 融冰效果数字实验 | 第58-70页 |
5.1 数字建模 | 第58-60页 |
5.1.1 MATLAB建模 | 第58-59页 |
5.1.2 ANSYS软件建模 | 第59-60页 |
5.2 融冰装置运行特性仿真 | 第60-63页 |
5.3 融冰效果仿真与分析 | 第63-67页 |
5.3.1 承力索温度仿真 | 第63-65页 |
5.3.2 接触线温度仿真 | 第65-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7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结论 | 第70-71页 |
6.2 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作者简介及研究成果 | 第74-7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