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同辈交往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D项目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导论 | 第9-14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 研究思路和目的 | 第11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1-14页 |
1. 资料收集 | 第11-13页 |
2. 资料分析 | 第13-14页 |
二、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理论依据 | 第14-26页 |
(一) 相关概念 | 第14-15页 |
1. 流动儿童 | 第14-15页 |
2. 同辈群体及同辈交往 | 第15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5-23页 |
1. 儿童同辈交往的研究综述 | 第15-20页 |
2. 流动儿童同辈交往的研究综述 | 第20-23页 |
(三) 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1. 社会学习理论 | 第23-24页 |
2. 群体社会化理论 | 第24-26页 |
三、D项目的基本情况 | 第26-30页 |
(一) D项目的背景及简介、运行方式和目标宗旨 | 第26-27页 |
1. D项目的背景及简介 | 第26页 |
2. D项目的运行方式 | 第26-27页 |
3. D项目的目标宗旨 | 第27页 |
(二) D项目的服务内容 | 第27-30页 |
1. 学业辅导 | 第27页 |
2. 周六主题活动 | 第27-28页 |
3. 特长班 | 第28页 |
4. 节日活动 | 第28页 |
5. 寒暑假特别活动 | 第28-29页 |
6. 不定期的组织健康体检、探访家庭、开展培训等 | 第29-30页 |
四、D项目为流动儿童搭建的同辈交往平台 | 第30-33页 |
(一) 作业辅导中的同辈示范 | 第30页 |
(二) 分组活动中的群体意识 | 第30-31页 |
(三) 游戏活动中的合作 | 第31页 |
(四) 主题活动中的交友技巧 | 第31-33页 |
五、D项目对流动儿童同辈交往的影响 | 第33-46页 |
(一) 同辈交往的广度扩大 | 第33-38页 |
1. 提供一种交往途径 | 第33-35页 |
2. 交友数量的增加 | 第35-38页 |
(二) 互动内容丰富 | 第38-39页 |
(三) 积极互动方式增加 | 第39-42页 |
1. 竞争 | 第40页 |
2. 合作 | 第40-41页 |
3. 冲突 | 第41-42页 |
(四) 同辈交往中亲社会行为增多 | 第42-43页 |
(五) 同辈交往能力提高 | 第43-46页 |
六、D项目存在的不足及改善建议 | 第46-52页 |
(一) D项目的不足 | 第46-48页 |
1. 同辈交往的重视不够 | 第46页 |
2. 交往规则的不明确 | 第46-47页 |
3. 交往对象的局限性 | 第47页 |
4. D项目中不良小群体的存在 | 第47-48页 |
(二) 改善D项目流动儿童同辈交往的建议 | 第48-52页 |
1. 重视流动儿童同辈交往 | 第48-49页 |
2. 明确同辈交往的规则 | 第49页 |
3. 增加交友技巧 | 第49-50页 |
4. 争取与学校合作 | 第50页 |
5. 争取家长配合 | 第50-52页 |
附录 | 第52-57页 |
附录1 | 第52-55页 |
附录2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