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 1.1 引言 | 第9页 |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9-14页 |
| 1.2.1 农艺性状 | 第9-11页 |
| 1.2.2 品质性状 | 第11-13页 |
| 1.2.3 干物质积累 | 第13-14页 |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引进春小麦种质资源与黑龙江省育成品种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15-27页 |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5-18页 |
| 2.1.1 试验材料 | 第15-16页 |
| 2.1.2 试验设计 | 第16-17页 |
| 2.1.3 农艺性状考察 | 第17页 |
| 2.1.4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17-18页 |
| 2.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18页 |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18-25页 |
| 2.2.1 引进种质资源与黑龙江省小麦育成品种农艺性状的统计分析 | 第18-20页 |
| 2.2.2 引进种质资源与黑龙江省小麦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的比较分析 | 第20-21页 |
| 2.2.3 供试材料基于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 | 第21-25页 |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引进春小麦种质资源与黑龙江省育成品种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比较 | 第27-51页 |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9页 |
| 3.1.1 试验材料 | 第27-28页 |
| 3.1.2 试验设计 | 第28页 |
| 3.1.3 田间调查与考种 | 第28页 |
| 3.1.4 干物质积累的测定 | 第28-29页 |
| 3.1.5 籽粒品质的测定 | 第29页 |
| 3.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9页 |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9-48页 |
| 3.2.1 黑龙江省小麦育成品种与引进种质资源产量性状的比较分析 | 第29-37页 |
| 3.2.2 黑龙江省小麦育成品种与引进种质资源植株性状的比较分析 | 第37-41页 |
| 3.2.3 黑龙江省小麦育成品种与引进种质资源干物质积累的比较分析 | 第41-42页 |
| 3.2.4 黑龙江省小麦育成品种与引进种质资源品质性状的比较分析 | 第42-46页 |
| 3.2.5 相关性分析 | 第46-48页 |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48-51页 |
| 3.3.1 品种改良方面的探讨 | 第48-49页 |
| 3.3.2 产量与品质关系的探讨 | 第49-51页 |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第51-53页 |
| 4.1 引进种质资源与黑龙江省育成品种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的比较 | 第51页 |
| 4.2 引进种质资源与黑龙江省育成品种农艺性状的比较 | 第51页 |
| 4.3 引进种质资源与黑龙江省育成品种品质性状的比较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61页 |
| 致谢 | 第61-63页 |
| 个人简历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