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8-21页 |
| 1.1 我国烟草生产状况与烟草青枯病概况 | 第8页 |
| 1.1.1 我国烟草生产状况及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 第8页 |
| 1.1.2 我国烟草青枯病发病情况及对烟草造成的损失 | 第8页 |
| 1.2 烟草青枯病及致病机理 | 第8-11页 |
| 1.2.1 烟草青枯病症概述 | 第8-9页 |
| 1.2.2 烟草青枯病病原菌 | 第9-10页 |
| 1.2.3 烟草青枯病致病机理 | 第10-11页 |
| 1.3 烟草青枯病防治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 1.3.1 选育抗病品种 | 第11-12页 |
| 1.3.2 生物防治 | 第12-13页 |
| 1.3.3 农药防治 | 第13-14页 |
| 1.4 农业措施防治 | 第14-15页 |
| 1.4.1 培育壮苗 | 第14页 |
| 1.4.2 合理轮作 | 第14页 |
| 1.4.3 加强田间管理,科学施肥 | 第14-15页 |
| 1.5 植物诱导抗病性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 1.5.1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概念及分类 | 第15-16页 |
| 1.5.2 植物诱导抗病性特点 | 第16页 |
| 1.5.3 植物诱导抗病性生化机制 | 第16-18页 |
| 1.5.4 防卫反应的激活 | 第18-19页 |
| 1.5.5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诱导因子 | 第19-21页 |
| 2 引言 | 第21-23页 |
| 2.1 研究项目与意义 | 第21页 |
| 2.2 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 3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3-27页 |
| 3.1 试验材料 | 第23页 |
| 3.2 供试品种和试验地点 | 第23页 |
| 3.3 试验处理 | 第23-25页 |
| 3.3.1 诱抗试剂A、B叶面喷雾 | 第23-24页 |
| 3.3.2 诱抗试剂A、B叶面喷雾及其药签插签处理的田间试验 | 第24-25页 |
| 3.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5-26页 |
| 3.4.1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提取以及活性的测定 | 第25页 |
| 3.4.2 多酚氧化酶(PPO)的提取以及活性的测定 | 第25-26页 |
| 3.4.3 诱抗药剂对大田烟草青枯病的防治效果的测定 | 第26页 |
| 3.5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第26-27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7-37页 |
| 4.1 不同化学诱抗剂对烟草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影响 | 第27-30页 |
| 4.2 不同化学诱抗剂对烟草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影响 | 第30-33页 |
| 4.3 东至县大田试验地以及田间示范青枯病防治效果 | 第33-37页 |
| 4.3.1 2013 年东至县大田试验地青枯病防治效果 | 第33-34页 |
| 4.3.2 2014 年东至县大田试验地青枯病防治效果 | 第34-36页 |
| 4.3.3 田间示范区青枯病防治效果 | 第36-37页 |
| 5 讨论 | 第37-39页 |
| 5.1 化学诱抗剂对烟草青枯病防治的应用 | 第37页 |
| 5.2 诱抗剂的作用机制初步分析 | 第37-39页 |
| 6 结论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
| 作者简介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