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管理工程论文--行车组织论文--铁路通过能力、运送能力论文

基于空费系数的编组站到达场通过能力计算方法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21页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第9-14页
        1.1.1 铁路总运量现状第9-10页
        1.1.2 编组站运量预测第10-13页
        1.1.3 运输组织方式对编组站的影响第13-14页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4-15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5-18页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8-21页
        1.4.1 研究内容第18-20页
        1.4.2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0-21页
第2章 编组站到达场通过能力计算方法概述第21-37页
    2.1 编组站到达场作业技术流程第21-24页
        2.1.1 到达场技术作业流程第21-22页
        2.1.2 到达场通过能力的影响因素第22-24页
    2.2 基于平均作业时间和空费系数的到达场通过能力分析计算模型第24-28页
        2.2.1 计算方法的主要逻辑思路第24-25页
        2.2.2 到达场通过能力基本计算公式第25-27页
        2.2.3 基于图解法和经验公式法的空费系数计算第27-28页
        2.2.4 模型计算优缺点分析第28页
    2.3 基于排队论模型的编组站到达场通过能力计算第28-32页
        2.3.1 排队论模型的基本逻辑思路第29-30页
        2.3.2 编组站到解系统的排队论模型第30页
        2.3.3 排队论模型的基本参数及计算方法第30-32页
        2.3.4 排队论模型计算优缺点分析第32页
    2.4 基于离散系统仿真的分析计算技术第32-34页
        2.4.1 基于离散系统仿真的逻辑思路第32-33页
        2.4.2 基于离散系统仿真模型的关键技术第33-34页
        2.4.3 模型计算优缺点分析第34页
    2.5 基于现代仿真理论的仿真计算技术第34-36页
        2.5.1 基于现代仿真理论模型的逻辑思路第34-35页
        2.5.2 编组站作业过程动态仿真的关键技术第35-36页
        2.5.3 模型计算优缺点分析第36页
    2.6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3章 列车到达规律第37-60页
    3.1 不均衡运输的原因分析第37-38页
    3.2 列车到达间隔分布规律的数理统计第38-46页
        3.2.1 数理统计的方法和流程第38-39页
        3.2.2 分布假设的方法第39-41页
        3.2.3 列车到达间隔常用分布假设类型第41-46页
    3.3 新丰镇列车到达规律研究第46-57页
        3.3.1 新丰镇站概况第46页
        3.3.2 新丰镇数据样本选取及频率分布表第46-52页
        3.3.3 到达间隔的数字特征的计算第52-53页
        3.3.4 分布假设及检验第53-57页
    3.4 列车到达规律研究第57-59页
    3.5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4章 编组站到达子系统通过能力和改编能力模拟计算第60-75页
    4.1 柳州南站到达场通过能力模拟计算第60-71页
        4.1.1 柳州南站概况及作业指标第60-61页
        4.1.2 柳州南到达列流分布规律第61-63页
        4.1.3 柳州南到解子系统图解模拟仿真第63-71页
    4.2 到达场通过能力与空费系数模拟计算第71-74页
    4.3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75-77页
    5.1 研究结论第75-76页
        5.1.1 工作内容第75页
        5.1.2 论文成果及创新点第75-76页
    5.2 研究展望第76-77页
致谢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0页
附件 1第80-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轨道交通CBTC系统列车自动驾驶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下一篇:酚醛树脂对杨木的增强改性技术及产品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