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中段根多河地区早白垩世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
|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3页 |
| 1.1 论文选题依据与科学意义 | 第10页 |
| 1.2 研究区地质工作和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3 研究方法以及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 1.4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 第12-13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3-24页 |
| 2.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 第13页 |
| 2.2 区域地层 | 第13-17页 |
| 2.3 区域构造 | 第17-21页 |
| 2.3.1 区域构造格架及演化 | 第17-18页 |
| 2.3.2 研究区构造单元划分及特征 | 第18-21页 |
| 2.4 区域侵入岩 | 第21-24页 |
| 第3章 早白垩世花岗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 第24-39页 |
| 3.1 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新立屯岩体) | 第25-35页 |
| 3.2 早白垩世二长花岗岩(根多河岩体) | 第35-39页 |
| 第4章 早白垩世花岗岩的岩石成因与构造背景 | 第39-50页 |
| 4.1 同位素年代学 | 第39-45页 |
| 4.1.1 分析方法 | 第39页 |
| 4.1.2 样品测试及结果 | 第39-45页 |
| 4.1.3 岩体的形成时代 | 第45页 |
| 4.2 岩浆源区及岩石成因类型 | 第45-46页 |
| 4.2.1 新立屯岩体 | 第45-46页 |
| 4.2.2 根多河岩体 | 第46页 |
| 4.3 成岩构造背景 | 第46-50页 |
| 4.3.1 新立屯岩体 | 第46-48页 |
| 4.3.2 根多河岩体 | 第48-50页 |
| 第5章 主要结论及认识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作者简介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