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热冶金法制备高品质硅的原料净化研究及炼硅初探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5页 |
1.1.1 能源危机与太阳能资源 | 第11-13页 |
1.1.2 太阳能电池的发展 | 第13-14页 |
1.1.3 太阳能电池发电原理 | 第14-15页 |
1.2 太阳能级多晶硅的冶金法制备新工艺 | 第15-17页 |
1.2.1 造渣法 | 第16页 |
1.2.2 湿法冶金 | 第16页 |
1.2.3 电子束熔炼法 | 第16-17页 |
1.2.4 真空熔炼法 | 第17页 |
1.2.5 定向凝固法 | 第17页 |
1.3 碳质还原剂 | 第17-21页 |
1.3.1 碳质还原剂的作用及要求 | 第17-18页 |
1.3.2 碳质还原剂的种类 | 第18-21页 |
1.4 硅石 | 第21-23页 |
1.4.1 硅及其性质的介绍 | 第21-23页 |
1.4.2 我国硅资源的分布情况 | 第23页 |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3-26页 |
1.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4-26页 |
第2章 石油焦超声酸浸除杂的研究 | 第26-40页 |
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 第26-28页 |
2.1.1 实验原料 | 第26-27页 |
2.1.2 实验试剂及主要设备 | 第27-28页 |
2.2 实验原理及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2.2.1 实验原理 | 第28页 |
2.2.2 实验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2.3 实验步骤 | 第29-30页 |
2.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0-37页 |
2.4.1 酸浸时间对除杂效果的影响 | 第30-31页 |
2.4.2 液固比对除杂效果的影响 | 第31-32页 |
2.4.3 盐酸浓度对除杂效果的影响 | 第32页 |
2.4.4 酸浸温度对除杂效果的影响 | 第32-33页 |
2.4.5 超声功率对除杂效果的影响 | 第33-34页 |
2.4.6 超声频率对除杂效果的影响 | 第34-35页 |
2.4.7 石油焦粒径对除杂效果的影响 | 第35-36页 |
2.4.8 优化条件下的浸出效果对比 | 第36-37页 |
2.5 石油焦分层实验的初探 | 第37-3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硅石除杂的研究 | 第40-56页 |
3.1 硅石的焙烧预处理 | 第40-42页 |
3.1.1 实验原料及主要设备 | 第40页 |
3.1.2 产物分析方法 | 第40-41页 |
3.1.3 实验步骤 | 第41页 |
3.1.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1-42页 |
3.2 硅石酸浸除杂的研究 | 第42-55页 |
3.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 第42-44页 |
3.2.2 实验分析与检测方法 | 第44-46页 |
3.2.3 酸浸出剂的选择 | 第46-47页 |
3.2.4 常规酸浸对硅石除杂的研究 | 第47-50页 |
3.2.5 超声酸浸对硅石除杂的研究 | 第50-53页 |
3.2.6 优化条件下的浸出效果对比 | 第53-5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 高纯原料熔炼硅的初探 | 第56-69页 |
4.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第56-57页 |
4.1.1 实验原料 | 第56页 |
4.1.2 实验设备 | 第56-57页 |
4.2 实验原理 | 第57-58页 |
4.3 实验流程 | 第58-62页 |
4.3.1 炉料的准备 | 第59-60页 |
4.3.2 矿热炉的准备 | 第60-61页 |
4.3.3 矿热炉的熔炼 | 第61-62页 |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2-68页 |
4.4.1 第一次开炉实验的检测分析 | 第62-65页 |
4.4.2 第二次开炉实验的检测分析 | 第65-6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5章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