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地区西汉木俑造型艺术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绪论 | 第8-13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10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1.4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4.1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1-12页 |
| 1.4.2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 2.荆楚地区西汉木俑分布状况 | 第13-17页 |
| 2.1 节荆楚地区西汉木俑的概述 | 第13-14页 |
| 2.2 西汉荆楚地区木俑的分布状况 | 第14-17页 |
| 2.2.1 湖北西汉木俑分布状况 | 第14-15页 |
| 2.2.2 湖南西汉木俑的分布状况 | 第15页 |
| 2.2.3 安徽西汉木俑的分布状况 | 第15页 |
| 2.2.4 江苏西汉木俑分布状况 | 第15-17页 |
| 3.荆楚地区西汉木俑的题材、类型和发展变化 | 第17-33页 |
| 3.1 人物俑的主要类型和发展变化 | 第17-28页 |
| 3.1.1 侍俑的几种主要类型 | 第17-19页 |
| 3.1.2 乐舞俑出现的主要类型 | 第19-24页 |
| 3.1.3 武士俑出现的几种主要类型 | 第24-26页 |
| 3.1.4 其他人物俑的类型 | 第26-28页 |
| 3.2 动物题材俑的类型和发展变化 | 第28-33页 |
| 3.2.1 家禽家畜类俑的主要类型 | 第28-31页 |
| 3.2.2 非驯养类动物俑的主要类型 | 第31-33页 |
| 4.荆楚地区西汉木俑的造型艺术特征 | 第33-42页 |
| 4.1 艺术再现与艺术表现的完美结合 | 第33-34页 |
| 4.2 雕刻与绘画、服饰的完美结合 | 第34-36页 |
| 4.3 西汉荆楚地区与西南、西北人物俑造型的比较 | 第36-39页 |
| 4.3.1 西南地区 | 第37页 |
| 4.3.2 西北地区 | 第37-39页 |
| 4.4 西汉荆楚地区与西南、西北动物俑造型比较 | 第39-42页 |
| 4.4.1 西南地区 | 第39-40页 |
| 4.4.2 西北地区 | 第40-42页 |
| 5.荆楚地区西汉木俑的造型特征和审美精神 | 第42-48页 |
| 5.1 避免“谨毛而失貌”追求言简意赅的审美精神 | 第42-43页 |
| 5.2 注重传神写意追求气韵生动的审美精神 | 第43-45页 |
| 5.3 制造潜在势能追求寓动于静的审美精神 | 第45-47页 |
| 5.4 蕴涵无拘无束追求方圆共存的审美精神 | 第47-48页 |
| 6.结语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 附录A: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