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第9-11页 |
Ⅰ. 高纯 α2-巨球蛋白的规模化制备及其重要生物学功能研究 | 第11-97页 |
摘要 | 第11-14页 |
Abstract | 第14-18页 |
前言 | 第18-21页 |
第一章 α2-巨球蛋白实验室制备工艺的优化与建立 | 第21-4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8页 |
1.1 材料与试剂 | 第22-23页 |
1.2 主要仪器 | 第23页 |
1.3 主要溶液配制 | 第23-24页 |
1.4 α2-M活性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24-25页 |
1.5 SDS-PAGE电泳鉴定 | 第25页 |
1.6 Cohn F IV浓缩液的二维电泳鉴定 | 第25页 |
1.7 硫酸铵沉淀、Capto~(TM) Core 700、Aerosil 380、Planova~(TM) 35N过滤法试验纯化 α2-M | 第25-26页 |
1.8 锌离子亲和层析、蓝色琼脂糖亲和层析、S-200 凝胶过滤纯化 α2-M | 第26-27页 |
1.9 α2-M纯化实验室工艺建立及质谱鉴定 | 第27-28页 |
1.10 不同pH、温度、甲胺浓度对 α2-M活性的影响 | 第28页 |
2 结果 | 第28-43页 |
2.1 α2-M活性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28-31页 |
2.2 Cohn F IV浓缩液的二维电泳鉴定 | 第31-32页 |
2.3 硫酸铵沉淀、Capto~(TM) Core 700、Aerosil 380、Planova~(TM) 35N过滤法试验纯化 α2-M | 第32-36页 |
2.4 锌离子亲和层析、蓝色琼脂糖亲和层析、S-200 凝胶过滤纯化 α2-M | 第36-38页 |
2.5 α2-M纯化实验室工艺建立及质谱鉴定 | 第38-41页 |
2.6 不同pH、温度、甲胺浓度对 α2-M活性的影响 | 第41-43页 |
3 讨论 | 第43-44页 |
4 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二章 α2-巨球蛋白规模化制备工艺的建立 | 第45-6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9页 |
1.1 材料与试剂 | 第46页 |
1.2 主要仪器 | 第46页 |
1.3 主要溶液配制 | 第46页 |
1.4 SDS-PAGE电泳鉴定 | 第46页 |
1.5 超滤法分离纯化 α2-M | 第46-47页 |
1.6 锌离子亲和层析条件优化 | 第47页 |
1.7 α2-M纯化工艺调整及质谱鉴定 | 第47-48页 |
1.8 三批次 α2-M规模化制备 | 第48-49页 |
2 结果 | 第49-63页 |
2.1 超滤法分离纯化 α2-M | 第49-51页 |
2.2 锌离子亲和层析优化 | 第51页 |
2.3 α2-M纯化工艺调整验证及质谱鉴定 | 第51-59页 |
2.4 三批次 α2-M规模化制备 | 第59-63页 |
3 讨论 | 第63-64页 |
4 小结 | 第64-65页 |
第三章 α2-巨球蛋白制备工艺中病毒灭活方法的优化与选择 | 第65-7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6-69页 |
1.1 细胞株与病毒株 | 第66页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66-67页 |
1.3 S/D法病毒灭活验证及对 α2-M活性影响 | 第67页 |
1.4 干热法(100°C 30 min)病毒灭活验证及对 α2-M活性影响 | 第67-68页 |
1.5 巴氏法(60℃ 10 h)病毒灭活验证及对 α2-M活性影响 | 第68-69页 |
1.6 25 kGy辐照病毒灭活验证及对 α2-M活性影响 | 第69页 |
1.7 锌离子亲和层析过程对病毒的去除效果 | 第69页 |
2 结果 | 第69-76页 |
2.1 S/D法病毒灭活验证及对 α2-M活性影响 | 第69-70页 |
2.2 干热法(100°C 30min)病毒灭活验证及对 α2-M活性影响 | 第70-72页 |
2.3 巴氏法(60℃ 10 h)病毒灭活验证及对 α2-M活性影响 | 第72-74页 |
2.4 25 kGy辐照病毒灭活验证及对 α2-M活性影响 | 第74-75页 |
2.5 锌离子亲和层析过程对病毒的去除效果 | 第75-76页 |
3 讨论 | 第76-77页 |
4 小结 | 第77-78页 |
第四章 α2-巨球蛋白重要生物学功能的研究 | 第78-9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9-82页 |
1.1 材料与仪器 | 第79页 |
1.2 α2-M对辐照后细胞增殖的保护作用 | 第79-80页 |
1.3 α2-M对外源性过氧化氢(H2O2)的抑制作用 | 第80页 |
1.4 α2-M对辐照后细胞内氧化自由基产生的抑制作用 | 第80-81页 |
1.5 α2-M对辐照后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 第81页 |
1.6 α2-M对辐照后小鼠存活、体重变化的影响 | 第81-82页 |
1.7 α2-M对红细胞保存的影响 | 第82页 |
2 结果 | 第82-91页 |
2.1 α2-M对辐照后细胞增殖的保护作用 | 第82-83页 |
2.2 α2-M对外源性H2O2的抑制作用 | 第83-84页 |
2.3 α2-M对辐照后细胞内氧化自由基产生的抑制作用 | 第84-86页 |
2.4 α2-M对辐照后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 第86页 |
2.5 α2-M对辐照后小鼠存活、体重变化的影响 | 第86-89页 |
2.6 α2-M对红细胞保存的影响 | 第89-91页 |
3 讨论 | 第91页 |
4 小结 | 第91-92页 |
结论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Ⅱ. 六种近交系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易感性差异分析及动脉粥样硬化易感基因Rcn2的鉴定 | 第97-137页 |
摘要 | 第97-100页 |
Abstract | 第100-103页 |
前言 | 第103-106页 |
第一章 载脂蛋白E敲除的六种近交系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易感性差异及其机制研究 | 第106-11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7-111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107页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107-108页 |
1.3 小鼠颈总动脉动脉结扎实验 | 第108页 |
1.4 组织病理切片染色 | 第108-110页 |
1.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110-111页 |
1.6 平滑肌细胞增殖实验 | 第111页 |
1.7 平滑肌细胞迁移实验 | 第111页 |
2 实验结果 | 第111-118页 |
2.1 不同品系小鼠颈总动脉结扎后新生内膜形成的差异 | 第111-113页 |
2.2 不同品系小鼠颈总动脉结扎后血管重塑的差异 | 第113-115页 |
2.3 新生内膜定性研究 | 第115-116页 |
2.4 平滑肌细胞增殖实验 | 第116-117页 |
2.5 平滑肌细胞迁移实验 | 第117-118页 |
3 讨论 | 第118页 |
4 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二章 Rcn2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易感基因的鉴定研究 | 第119-13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20-121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120页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120-121页 |
1.3 小鼠颈总动脉动脉结扎实验 | 第121页 |
1.4 组织病理切片染色 | 第121页 |
1.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121页 |
1.6 内皮细胞增殖实验 | 第121页 |
1.7 内皮细胞迁移实验 | 第121页 |
2 实验结果 | 第121-128页 |
2.1 Rcn2对颈总动脉结扎后新生内膜形成的影响 | 第121-123页 |
2.2 Rcn2对颈总动脉结扎后血管重塑的影响 | 第123-125页 |
2.3 新生内膜定性研究 | 第125-126页 |
2.4 内皮细胞增殖实验 | 第126-127页 |
2.5 内皮细胞迁移实验 | 第127-128页 |
3 讨论 | 第128-129页 |
4 小结 | 第129-130页 |
第三章 性别、氯化钾在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对血管重塑及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影响 | 第130-1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31-132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131页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131页 |
1.3 小鼠颈总动脉动脉结扎实验 | 第131页 |
1.4 组织病理切片染色 | 第131页 |
1.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131-132页 |
1.6 氯化钾对内皮细胞增殖影响 | 第132页 |
1.7 氯化钾对内皮细胞迁移影响 | 第132页 |
2 实验结果 | 第132-136页 |
2.1 性别对小鼠颈总动脉结扎后血管重塑的影响 | 第132-134页 |
2.2 氯化钾对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134页 |
2.3 氯化钾对内皮细胞迁移的影响 | 第134-136页 |
3 讨论 | 第136页 |
4 小结 | 第136-137页 |
结论 | 第137-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1页 |
个人简历 | 第141-144页 |
致谢 | 第144-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