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2-15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1.3 选题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1.3.1 小政府理论 | 第17-18页 |
1.3.2 参与式民主理论 | 第18页 |
1.3.3 中国古典管理理论 | 第18-19页 |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19-20页 |
1.4.1 研究的思路 | 第19页 |
1.4.2 研究的内容 | 第19-20页 |
1.5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5.1 研究的方法 | 第20-21页 |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中江县“政府推动村规民约上墙”案例的研究典型性 | 第22-32页 |
2.1 我国村规民约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趋势 | 第22-27页 |
2.1.1 我国村规民约的起源和发展 | 第22-24页 |
2.1.2 我国现代村规民约的发展阶段 | 第24-26页 |
2.1.3 我国现代村规民约的发展特点 | 第26-27页 |
2.2 我国政府在推动村规民约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27-30页 |
2.2.1 政府在推动村规民约建设中缺乏科学定位 | 第27-28页 |
2.2.2 村委会的组织作用和村民的主体作用发挥不足 | 第28-29页 |
2.2.3 村规民约的内容不够科学合理 | 第29-30页 |
2.3 中江县政府推动村规民约“上墙”的典型意义 | 第30-32页 |
2.3.1 确定了政府介入的合理力度和方式 | 第30页 |
2.3.2 激发了村委会及村民的参与意愿 | 第30-31页 |
2.3.3 实现了村规民约内容的科学确定和可持续更新 | 第31-32页 |
第三章 中江县政府推动村规民约“上墙”的案例描述 | 第32-46页 |
3.1 中江县政府推动村规民约“上墙”的有关背景 | 第32-34页 |
3.1.1 中江县加强村民自治的重要性 | 第32页 |
3.1.2 推动村规民约“上墙”的重要作用 | 第32-33页 |
3.1.3 中江县推动村规民约“上墙”的历史背景和实践基础 | 第33-34页 |
3.2 中江县政府推动村规民约“上墙”的实践历程 | 第34-39页 |
3.2.1 全面调研、确定基调 | 第34-35页 |
3.2.2 确定原则、制定步骤 | 第35-37页 |
3.2.3 组织学习,广泛宣传 | 第37-38页 |
3.2.4 选点试行,全面推广 | 第38-39页 |
3.3 中江县政府推动村规民约“上墙”的主要做法 | 第39-44页 |
3.3.1 确定并始终保持了政府”间接参与”的推动方式 | 第39-40页 |
3.3.2 主导并完善了“三方协作”的共同参与模式 | 第40-43页 |
3.3.3 建立了“四位一体”的“上墙式”村规民约 | 第43-44页 |
3.4 中江县政府推动村规民约“上墙”的主要成效 | 第44-46页 |
3.4.1 乡村社会稳定程度不断提高 | 第44-45页 |
3.4.2 乡村社会风气不断好转 | 第45页 |
3.4.3 乡村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 第45页 |
3.4.4 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 第45-46页 |
第四章“间接参与”的政府推动方式分析 | 第46-51页 |
4.1“间接参与”的政府推动方式的重要作用 | 第46-47页 |
4.1.1 有力确保了村民自治权利的充分实现 | 第46-47页 |
4.1.2 有效减少了村规民约建设的推进阻力 | 第47页 |
4.1.3 有效提升了村规民约建设的推动效率 | 第47页 |
4.2“间接参与”的政府介入方式产生作用的原因 | 第47-49页 |
4.2.1 政府“间接参与”有利于激发村民的自治意识 | 第48页 |
4.2.2 政府“间接参与”有利于减少村民的抵触情绪 | 第48-49页 |
4.2.3 政府“间接参与”有利于发挥村委会的纽带作用 | 第49页 |
4.3“间接参与”的政府推动方式的成功经验 | 第49-51页 |
4.3.1 始终坚持政府在管理基层社会事务中的定位 | 第49-50页 |
4.3.2 注重调整处理与村委会、村民之间的关系 | 第50页 |
4.3.3 始终坚持了“教化于民”的工作意识 | 第50-51页 |
第五章“三方协作”的共同参与模式分析 | 第51-58页 |
5.1“三方协作”共同参与模式的重要作用 | 第51-54页 |
5.1.1 发挥了政府的宏观掌控作用 | 第51-52页 |
5.1.2 清晰了各方的参与方式与职责 | 第52-53页 |
5.1.3 确保了村规民约制定工作分层有序开展 | 第53-54页 |
5.2“三方协作”共同参与模式产生作用的关键因素 | 第54-55页 |
5.2.1 政府的指导作用得以正确发挥 | 第54页 |
5.2.2 村委会的纽带作用得以充分体现 | 第54-55页 |
5.2.3 村民积极参与扩大了村规民约的群众基础 | 第55页 |
5.3“三方协作”共同参与模式产生作用的成功经验 | 第55-58页 |
5.3.1 必须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 第55-56页 |
5.3.2 必须正确发挥村委会的组织作用 | 第56页 |
5.3.3 必须有效确保村民的参与主体地位 | 第56-58页 |
第六章“四位一体”的规约内容分析 | 第58-63页 |
6.1“四位一体”村规民约内容的重要性分析 | 第58-59页 |
6.1.1 有利于传承农村传统优秀文化 | 第58页 |
6.1.2 有利于发挥因地制宜的治理作用 | 第58-59页 |
6.1.3 有利于增强村民的自发性与自律性 | 第59页 |
6.2“四位一体”村规民约内容产生作用的原因 | 第59-61页 |
6.2.1 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使村规民约更易被村民接受 | 第59-60页 |
6.2.2 因地制宜的内容使村规民约更易赢得村民认同 | 第60页 |
6.2.3 包含的法治理念促进乡土社会转型 | 第60-61页 |
6.3 构建“四位一体”村规民约内容体系的主要经验 | 第61-63页 |
6.3.1 始终体现民主、自治和法治精神 | 第61页 |
6.3.2 始终体现正义、效率、自由、秩序的价值 | 第61-62页 |
6.3.3 始终紧密结合本村实际 | 第62-63页 |
第七章 中江县“政府推动村规民约上墙”案例的启示 | 第63-71页 |
7.1 转变观念、科学定位是首要前提 | 第63-64页 |
7.1.1 要变政府的领导式管理为指导式治理 | 第63页 |
7.1.2 要变村委会的“发号施令”为“组织服务” | 第63-64页 |
7.1.3 要变村民的被动服从为主动参与 | 第64页 |
7.2 完善机制、长效运行是关键基础 | 第64-67页 |
7.2.1 要建立政府推动的指导机制 | 第64-65页 |
7.2.2 要健全村规民约的建设机制 | 第65-66页 |
7.2.3 要健全村规民约制定的保障机制 | 第66-67页 |
7.3 科学制定、内容合理是持续动力 | 第67-69页 |
7.3.1 要确保村规民约的规范性 | 第67-68页 |
7.3.2 要体现村规民约的民主性 | 第68页 |
7.3.3 要避免村规民约的时代性滞后 | 第68页 |
7.3.4 要增强村规民约的可执行性 | 第68-69页 |
7.4 厚植文化、和谐共存是核心思想 | 第69页 |
7.5 因地制宜、取得实效是最大难题 | 第69-71页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71-74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71-72页 |
8.2 研究展望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