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3D打印后处理设备及造型设计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3 3D打印后处理设备的市场及功能分析 | 第12-13页 |
1.4 3D打印后处理设备的工作原理 | 第13-15页 |
1.5 论文的组织架构 | 第15-17页 |
第二章 3D打印后处理设备整体方案设计 | 第17-29页 |
2.1 3D打印后处理设备的形态设计分析 | 第17-23页 |
2.1.1 设计基础 | 第17-19页 |
2.1.2 设计风格分析 | 第19-21页 |
2.1.3 应遵循的设计原则 | 第21-23页 |
2.1.4 设计要点概述 | 第23页 |
2.2 感性工学的基本概念及测量方法 | 第23-25页 |
2.2.1 感性工学的基本概念 | 第24页 |
2.2.2 感性工学的测量方法 | 第24-25页 |
2.3 3D打印后处理设备的布局分析 | 第25-26页 |
2.4 产品的色彩设计分析 | 第26页 |
2.5 3D打印后处理设备的VR开发 | 第26-2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3D打印后处理设备形态要素的设计 | 第29-47页 |
3.1 3D打印后处理设备造型形态要素分析 | 第29-38页 |
3.1.1 点在3D打印后处理设备形态构成中的应用 | 第29-30页 |
3.1.2 线在3D打印后处理设备形态构成中的应用 | 第30-32页 |
3.1.3 面在3D打印后处理设备形态构成中的应用 | 第32-33页 |
3.1.4 3D打印后处理设备造型构成要素的形态分析 | 第33-38页 |
3.2 3D打印后处理设备的造型特征提取及意向语义收集 | 第38-44页 |
3.2.1 造型特征提取 | 第38-40页 |
3.2.2 意向语义收集 | 第40-42页 |
3.2.3 3D打印后处理设备意向特征的感性评价 | 第42-43页 |
3.2.4 3D打印后处理设备特征要素的意向空间分布图 | 第43-4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4-47页 |
第四章 3D打印后处理设备的布局分析 | 第47-61页 |
4.1 3D打印后处理设备布局中的人机工程学 | 第47-48页 |
4.2 3D打印后处理设备的布局分析 | 第48-51页 |
4.2.1 设计比例分析 | 第48-49页 |
4.2.2 3D打印后处理设备作业高度的设计 | 第49-50页 |
4.2.3 3D打印后处理设备水平作业面的设计 | 第50-51页 |
4.3 其他造型部件的布局设计 | 第51-58页 |
4.3.1 化学蒸熏抛光区与综合后处理工作区(一区)造型部件布局设计 | 第51-55页 |
4.3.2 研磨抛光区与喷涂工作区(二区)造型部件布局设计 | 第55-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61页 |
第五章 3D打印后处理设备的色彩设计分析 | 第61-65页 |
5.1 3D打印后处理设备产品色彩构成方案分析 | 第61-62页 |
5.1.1 色彩的构成 | 第61-62页 |
5.1.2 色彩的搭配 | 第62页 |
5.2 3D打印后处理设备色彩的意向感知 | 第62-6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设计实践 | 第65-79页 |
6.1 设计草图 | 第65-67页 |
6.2 方案模型与意向分析 | 第67-70页 |
6.3 3D打印后处理设备的VR开发 | 第70-77页 |
6.3.1 3D打印后处理设备VR仿真影像制作流程 | 第70-74页 |
6.3.2 基于虚拟现实的3D打印后处设备的优化设计 | 第74-7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9-81页 |
7.1 总结 | 第79-80页 |
7.2 展望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附录 | 第85-89页 |
作者简介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