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产城融合发展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三) 研究评述 | 第13-14页 |
三、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4-15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三) 研究框架 | 第15页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15-17页 |
(一) 创新点 | 第15-16页 |
(二) 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产城融合的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一、产城融合的内涵 | 第17页 |
二、产城融合的特征 | 第17-18页 |
(一) 产业能够持续优化升级 | 第17页 |
(二) 城市功能完善,布局合理 | 第17-18页 |
(三) 实现城市居民的持续发展 | 第18页 |
(四) 绿色低碳,生态宜居 | 第18页 |
三、产城融合的实现机制 | 第18-22页 |
(一) 产业的升级是产城融合的内在动力 | 第18-19页 |
(二) 城市发展是产城融合的外在保障 | 第19-20页 |
(三) 政策规划是产城融合的发展导向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合肥市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现状 | 第22-32页 |
一、合肥市城市概况与规划定位 | 第22-23页 |
(一) 合肥区位和社会概况 | 第22页 |
(二) 合肥城市发展定位 | 第22-23页 |
二、合肥市产业与城市发展现状 | 第23-28页 |
(一) 合肥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协调测度 | 第23-25页 |
(二) 合肥市产业发展现状 | 第25-26页 |
(三) 合肥市城市发展现状 | 第26-28页 |
三、合肥市产城融合基本情况 | 第28-32页 |
(一) 合肥市产城融合的总体格局 | 第28-30页 |
(二) 工业与城市融合发展趋势 | 第30-31页 |
(三) 服务业与城市融合发展趋势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合肥市产城融合测评及问题分析 | 第32-42页 |
一、产城融合测评方法 | 第32-36页 |
(一) 指标体系 | 第32-34页 |
(二) 方法介绍 | 第34-36页 |
二、产城融合实证分析 | 第36-39页 |
(一) 数据来源 | 第36页 |
(二) 数据处理 | 第36-37页 |
(三) 结果分析 | 第37-39页 |
三、合肥市产城融合发展问题分析 | 第39-42页 |
(一) 产城融合水平与其他城市存在一定差距 | 第39页 |
(二) 产业对于合肥产城融合的拉动作用不够 | 第39-40页 |
(三) 产业园区过度经济导向 | 第40页 |
(四) 公共服务要素过度集中于主城区 | 第40-42页 |
第五章 产城融合案例分析 | 第42-47页 |
一、案例分析 | 第42-45页 |
(一) 美国尔湾市 | 第42-43页 |
(二) 苏州工业园区 | 第43-44页 |
(三) 深圳市 | 第44-45页 |
二、经验与启示 | 第45-47页 |
(一) 产业高端化带动产城融合 | 第45页 |
(二) 功能混合提升空间融合 | 第45-46页 |
(三) 规划是产城融合的前导 | 第46页 |
(四) 人本导向保障可持续发展 | 第46-47页 |
第六章 合肥市产城融合发展政策建议 | 第47-52页 |
一、促进产业结构整体转型升级 | 第47-48页 |
(一) 强化高端制造业的优先地位 | 第47页 |
(二) 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城融合 | 第47-48页 |
二、提升城市建设品质 | 第48-50页 |
(一) 针对不同城市单元制定相应策略 | 第48-49页 |
(二) 促进城市空间融合水平 | 第49页 |
(三) 提升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承载能力 | 第49-50页 |
三、提升产城融合的规划协调水平 | 第50-51页 |
(一) 重视不同规划间相互协调 | 第50页 |
(二) 统筹城市间发展规划 | 第50页 |
(三) 构建更加合理的城镇体系 | 第50-51页 |
四、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 | 第51-52页 |
第七章 总结 | 第52-53页 |
一、主要结论 | 第52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