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组合结构论文

预应力钢骨混凝土梁受力性能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3-25页
    1.1 预应力钢骨混凝土梁的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预应力钢骨混凝土梁及其特点第14-15页
    1.3 国内外的应用与研究现状第15-22页
        1.3.1 应用现状第15-17页
        1.3.2 针对短期受力性能的研究现状第17-21页
        1.3.3 针对长期受力性能的研究现状第21-22页
    1.4 目前存在的问题第22-23页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第23页
    1.6 小结第23-25页
第2章 无粘结预应力空腹式钢骨混凝土梁试验研究第25-37页
    2.1 试验概况第25-29页
        2.1.1 试件设计第25-26页
        2.1.2 量测内容与方法第26-27页
        2.1.3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判定第27-28页
        2.1.4 加载方案第28-29页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29-36页
        2.2.1 平截面假定第29-30页
        2.2.2 荷载—变形曲线第30-31页
        2.2.3 荷载—应变曲线第31-32页
        2.2.4 预应力筋应力增量第32-34页
        2.2.5 裂缝分布第34-35页
        2.2.6 延性分析第35-36页
    2.3 小结第36-37页
第3章 无粘结预应力筋应力增量计算方法第37-53页
    3.1 端部应变协调法第37-42页
        3.1.1 直线布筋第37-40页
        3.1.2 折线布筋第40-41页
        3.1.3 曲线布筋第41-42页
    3.2 能量法第42-49页
        3.2.1 直线布筋第43-45页
        3.2.2 折线布筋第45-47页
        3.2.3 曲线布筋第47-49页
    3.3 粘结折减系数法第49-50页
    3.4 算例分析第50-51页
    3.5 小结第51-53页
第4章 预应力钢骨混凝土梁受力分析第53-79页
    4.1 截面几何特征第53-56页
        4.1.1 受拉区混凝土开裂前第53-55页
        4.1.2 受拉区混凝土开裂后第55-56页
    4.2 弹性分析第56-60页
        4.2.1 张拉预应力筋第56-57页
        4.2.2 完成第一批预应力损失第57-58页
        4.2.3 完成全部预应力损失第58-59页
        4.2.4 消压阶段第59-60页
    4.3 抗裂承载力计算第60-65页
        4.3.1 预应力实腹式钢骨混凝土梁第60-63页
        4.3.2 预应力空腹式钢骨混凝土梁第63-65页
    4.4 弹性抗弯承载力计算第65-72页
        4.4.1 受拉非预应力钢筋屈服第66-71页
        4.4.2 钢骨下边缘屈服第71页
        4.4.3 受压区高度求解方法第71-72页
    4.5 极限承载力计算第72-77页
        4.5.1 第一种破坏模式第72-75页
        4.5.2 第二种破坏模式第75-77页
    4.6 小结第77-79页
第5章 横张预应力钢骨混凝土梁受力分析与设计方法第79-91页
    5.1 施工方法第79-80页
        5.1.1 横张预应力技术及特点第79-80页
        5.1.2 施工流程第80页
    5.2 截面特征第80-82页
    5.3 弹性分析第82-84页
        5.3.1 横张预应力筋第82-83页
        5.3.2 完成第一批预应力损失第83页
        5.3.3 完成全部预应力损失第83-84页
        5.3.4 消压阶段第84页
    5.4 极限承载力计算第84-88页
        5.4.1 各区段预应力筋拉力第84-85页
        5.4.2 承载力计算第85-88页
    5.5 横张预应力钢骨混凝土梁设计第88-90页
    5.6 小结第90-91页
第6章 预应力钢骨混凝土梁徐变效应分析第91-121页
    6.1 基本概念第91-92页
    6.2 分析方法第92-93页
        6.2.1 龄期调整有效模量法第92页
        6.2.2 分时步徐变叠加法第92-93页
    6.3 预应力实腹式钢骨混凝土梁徐变效应分析第93-107页
        6.3.1 建立分析模型第93-103页
        6.3.2 算例分析第103-107页
    6.4 预应力空腹式钢骨混凝土梁徐变效应分析第107-120页
        6.4.1 建立分析模型第108-112页
        6.4.2 算例分析第112-120页
    6.5 小结第120-121页
第7章 预应力钢骨混凝土梁非线性全过程分析第121-131页
    7.1 条带法第121-125页
        7.1.1 基本假定第121-122页
        7.1.2 条带划分第122-123页
        7.1.3 计算方法第123-125页
    7.2 计算分析第125-130页
        7.2.1 有粘结预应力实腹式钢骨混凝土梁第125-127页
        7.2.2 无粘结预应力空腹式钢骨混凝土梁第127-129页
        7.2.3 延性分析第129-130页
    7.3 小结第130-131页
第8章 预应力钢骨混凝土梁数值计算分析第131-147页
    8.1 ANSYS分析模型第131-137页
        8.1.1 单元类型第131-132页
        8.1.2 材料特性第132-135页
        8.1.3 建立模型第135-136页
        8.1.4 约束与加载第136-137页
        8.1.5 模型求解第137页
    8.2 计算结果分析第137-146页
        8.2.1 荷载—变形曲线第137-138页
        8.2.2 荷载—无粘结筋应力增量曲线第138-139页
        8.2.3 混凝土的应力分布第139-142页
        8.2.4 钢骨的应力分布及发展第142-145页
        8.2.5 裂缝形态及发展过程第145-146页
    8.3 小结第146-147页
第9章 结论与展望第147-151页
    9.1 结论第147-148页
    9.2 展望第148-151页
参考文献第151-157页
致谢第157-159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59页
获奖情况第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自极化铁酸铋薄膜电滞回线和极化稳定性研究
下一篇:东北老工业基地工厂搬迁改造土木工程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