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应用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应用 | 第13-14页 |
1.3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3.1 课题来源 | 第14页 |
1.3.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 | 第16-25页 |
2.1 无线传感器路由协议概述 | 第16-17页 |
2.2 平面路由协议 | 第17-20页 |
2.2.1 洪泛和闲聊路由协议 | 第17-18页 |
2.2.2 连续分配路由协议 SAR | 第18页 |
2.2.3 基于最小代价场的路由协议 | 第18-19页 |
2.2.4 定向扩散路由协议 | 第19-20页 |
2.3 层次路由协议 | 第20-22页 |
2.3.1 LEACH 协议 | 第20页 |
2.3.2 非均匀分簇协议 UCS | 第20页 |
2.3.3 LEACH-C 协议 | 第20-21页 |
2.3.4 阈值敏感能量高效传感器网络协议 TEEN | 第21页 |
2.3.5 混合有效能量分布式分簇协议 HEED | 第21页 |
2.3.6 高能效传感器采集信息协议 PEGASIS | 第21-22页 |
2.3.7 LEACH-M 协议 | 第22页 |
2.4 LEACH 协议 | 第22-24页 |
2.4.1 LEACH 算法的物理模型 | 第22-23页 |
2.4.2 LEACH 算法的不足之处 | 第23-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基于 LEACH 的簇头选举算法优化设计 | 第25-33页 |
3.1 LEACH 路由协议的算法解析 | 第25-29页 |
3.1.1 簇头选举算法 | 第25-26页 |
3.1.2 簇建立阶段 | 第26页 |
3.1.3 簇稳定阶段 | 第26页 |
3.1.4 LEACH 源代码分析 | 第26-28页 |
3.1.5 LEACH 协议簇头建立算法 | 第28-29页 |
3.2 NEWLEACH 改进算法 | 第29-32页 |
3.2.1 算法改进思路 | 第29-30页 |
3.2.2 具体算法分析 | 第30-31页 |
3.2.3 NEWLEACH 协议主要修改的代码片段 | 第31-3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基于 LEACH 的数据通信优化设计 | 第33-38页 |
4.1 数据融合概述 | 第33-34页 |
4.2 网络层中的数据融合 | 第34-35页 |
4.2.1 路由方式与数据融合 | 第34页 |
4.2.2 DC 路由中的数据融合 | 第34-35页 |
4.3 数据通信阶段的优化设计 | 第35-37页 |
4.3.1 基本思路 | 第35-36页 |
4.3.2 具体实现 | 第36页 |
4.3.3 实现代码 | 第36-3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5章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8-44页 |
5.1 仿真平台 NS-2 | 第38-39页 |
5.1.1 仿真平台介绍 | 第38-39页 |
5.1.2 NS-2 仿真流程 | 第39页 |
5.2 性能评估及仿真验证 | 第39-43页 |
5.2.1 NS-2 仿真文件代码的分析 | 第39-40页 |
5.2.2 确定α,β的取值 | 第40-41页 |
5.2.3 网络生存时间对比 | 第41-42页 |
5.2.4 基站接收数据对比 | 第42页 |
5.2.5 能量消耗对比 | 第42-4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