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化工过程(物理过程及物理化学过程)论文--分离过程论文--新型分离法论文

气体膜分离及其梯级耦合流程的设计与优化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目录第8-12页
TABLE OF CONTENTS第12-16页
图目录第16-19页
表目录第19-21页
主要符号表第21-26页
1 绪论第26-53页
    1.1 气体膜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第26-33页
        1.1.1 气体分离膜的发展历程第26-27页
        1.1.2 氢气膜分离技术第27-29页
        1.1.3 有机蒸汽膜分离技术第29-31页
        1.1.4 氧化碳膜分离技术第31-32页
        1.1.5 其他气体膜分离技术第32-33页
    1.2 溶解-扩散传质模型的研究进展第33-38页
        1.2.1 溶解-扩散传质模型的发展第34-35页
        1.2.2 聚合物形态对气体渗透传质的影响第35-36页
        1.2.3 气体分子性质对渗透传质的影响第36-37页
        1.2.4 气体-聚合物相互作用对渗透传质的影响第37-38页
    1.3 气体膜分离模型化及模拟计算的进展第38-44页
        1.3.1 气体膜分离数学模型的衍化第38-42页
        1.3.2 气体膜分离过程模拟计算的发展第42-44页
    1.4 膜分离工艺流程的研究进展第44-51页
        1.4.1 膜分离过程的热力学判据第45-46页
        1.4.2 多级气体膜分离过程第46-49页
        1.4.3 膜分离与其他技术结合的杂化流程第49-51页
    1.5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第51-53页
2 基于气体临界性质预测渗透选择性的研究第53-81页
    2.1 聚合物中气体传质参数与临界性质的关联第53-63页
        2.1.1 气体分子的临界性质参数第55-56页
        2.1.2 气体分子在聚合物中的渗透速率第56-57页
        2.1.3 橡胶态聚合物中气体渗透传质的规律第57-60页
        2.1.4 玻璃态聚合物中气体渗透传质的规律第60-63页
    2.2 聚合物膜选择性与气体临界性质的关联第63-66页
        2.2.1 预测橡胶态聚合物气体选择性的关联分析第64-65页
        2.2.2 预测玻璃态聚合物气体选择性的关联分析第65-66页
    2.3 气体临界性质预测膜分离选择性的实例第66-71页
        2.3.1 橡胶态聚合物膜分离四氟乙烯的选择性预测第67-69页
        2.3.2 玻璃态聚合物膜分离四氟乙烯的选择性预测第69-71页
    2.4 聚合物膜分离选择性预测结果的验证第71-73页
        2.4.1 聚酰亚胺气体分离膜的微观结构特征第71-72页
        2.4.2 聚酰亚胺气体分离膜性能测试第72-73页
    2.5 聚酰亚胺膜-精馏耦合四氟乙烯精制流程的设计与优化第73-79页
        2.5.1 聚酰亚胺膜-精馏耦合分离流程第74-75页
        2.5.2 膜-精馏耦合流程的优化第75-78页
        2.5.3 聚酰亚胺膜回收四氟乙烯的经济性分析第78-79页
    2.6 本章小结第79-81页
3 多组份非理想膜分离过程的有限元模型第81-110页
    3.1 气体膜分离过程模拟的有限元模型第81-94页
        3.1.1 中空纤维气体膜分离器的有限元模型第82-90页
        3.1.2 螺旋卷式气体膜分离器的有限元模型第90-94页
    3.2 气体膜分离过程有限元模型的验证第94-99页
        3.2.1 中空纤维膜组件的逆流操作实验第94-95页
        3.2.2 中空纤维膜组件的逆流操作有限元模拟第95-96页
        3.2.3 中空纤维气体膜分离的实验与模拟结果对比第96-99页
    3.3 非理想膜分离过程模拟的有限元模型第99-104页
        3.3.1 考虑浓度极化的有限元模型第99-102页
        3.3.2 考虑膜性能参数变化的有限元模型第102-104页
    3.4 中空纤维膜组件有限元模型的应用第104-108页
        3.4.1 生物甲烷膜分离提纯系统的设计基础第104-105页
        3.4.2 单级生物甲烷膜分离提纯系统第105-106页
        3.4.3 二级生物甲烷膜分离提纯系统第106-107页
        3.4.4 一级二段生物甲烷膜分离提纯系统第107-108页
    3.5 本章小结第108-110页
4 化学势损失分析与多级膜流程结构优化设计第110-131页
    4.1 气体膜分离过程的热力学分析模型第110-116页
        4.1.1 气体膜分离渗透传质过程的简化第110-112页
        4.1.2 气体膜分离过程的简化数学模型第112-113页
        4.1.3 膜分离过程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第113-115页
        4.1.4 膜分离过程的吉布斯自由能效率第115-116页
    4.2 两种典型多级膜分离系统的对比分析第116-121页
        4.2.1 膜分离过程模拟及对比分析的基础第116页
        4.2.2 流程结构对膜分离效果的影响第116-117页
        4.2.3 流程结构对膜分离传质过程的影响第117-118页
        4.2.4 流程结构对自由能损失的影响第118-119页
        4.2.5 流程结构对热力学效率的影响第119-121页
    4.3 热力学分析指导多级过程结构的优化第121-125页
    4.4 热力学分析指导膜分离操作参数的优化第125-130页
        4.4.1 气体膜分离的局部渗透热力学效率第125页
        4.4.2 局部渗透热力学效率的变化规律第125-128页
        4.4.3 气体膜分离过程操作压力比的优化第128-130页
    4.5 本章小结第130-131页
5 深度脱除并回收苯乙烯的预处理过程设计第131-148页
    5.1 常规吸收装置的效果及问题分析第131-133页
    5.2 苯乙烯深度脱除吸收剂的选择第133-135页
    5.3 苯乙烯吸收塔多级循环结构的开发第135-142页
        5.3.1 吸收法深度脱除苯乙烯的操作温度第135-136页
        5.3.2 苯乙烯吸收塔液相流量的确定第136-137页
        5.3.3 苯乙烯吸收塔的多级循环结构第137-140页
        5.3.4 多级循环填料吸收塔的设计第140-142页
    5.4 氢气膜分离过程的优化第142-147页
        5.4.1 模拟平台中的吸收/冷凝/膜分离联合流程第142页
        5.4.2 膜分离过程操作参数的优化第142-147页
    5.5 本章小结第147-148页
6 多技术梯级耦合分离序列的三角坐标-矢量分析设计第148-172页
    6.1 含烃石化尾气综合分离序列的组合爆炸第148-152页
        6.1.1 尾气来源的多样化第149-150页
        6.1.2 尾气组成复杂多变的特征第150-151页
        6.1.3 尾气压力及多目标回收的特征第151页
        6.1.4 复杂体系综合分离序列的组合爆炸问题第151-152页
    6.2 含烃石化尾气综合回收复杂设计问题的简化第152-165页
        6.2.1 基于产品归属和分离性质的组分归类合并第152-155页
        6.2.2 气体分离技术优势分离区域的划分第155-163页
        6.2.3 气体分离技术的矢量描述第163-164页
        6.2.4 多来源含烃石化尾气的分类与合并第164-165页
    6.3 含烃石化尾气梯级耦合分离序列的设计第165-171页
        6.3.1 单一进料梯级耦合分离序列的设计第165-167页
        6.3.2 多股进料梯级耦合分离序列的设计第167-171页
    6.4 本章小结第171-172页
7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第172-175页
    7.1 结论第172-173页
    7.2 创新点摘要第173-174页
    7.3 展望第174-175页
参考文献第175-186页
附录 软件中Membrane.dll插件的程序语言第186-19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第198-200页
致谢第200-201页
作者简介第201页

论文共2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相体系中两步法合成有序介孔碳材料
下一篇:功能化氧化石墨烯制备及其用于蛋白组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