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昆虫学论文--昆虫生态学和昆虫地理学论文

象白蚁肠道内可培养好氧细菌的多样性及黑胸散白蚁肠道内一个短小杆菌分离株的初步鉴定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1. 前言第12-19页
    1.1 白蚁概论第12-13页
        1.1.1 白蚁的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第12页
        1.1.2 象白蚁的生物学特征第12-13页
    1.2 白蚁肠道内的微环境第13-14页
    1.3 细菌分类学第14-15页
        1.3.1 特征描述、分类单元和命名第14-15页
        1.3.2 多相分类学鉴定第15页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5-18页
        1.4.1 已分离的白蚁肠道菌的主要类型及作用第15-17页
        1.4.2 短小杆菌属第17-18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8-19页
2. 材料和试剂第19-22页
    2.1 白蚁的采集与饲养第19页
    2.2 菌株及培养基第19-20页
    2.3 缓冲液、各种溶液、酶及试剂第20-21页
    2.4 实验仪器设备第21-22页
3. 实验方法第22-27页
    3.1 白蚁肠道菌悬液的制备第22页
    3.2 象白蚁肠道内好氧菌的分离第22页
        3.2.1 培养基的制备第22页
        3.2.2 好氧菌的分离与培养第22页
    3.3 分离菌的菌落数量第22-23页
    3.4 分离菌的纯化及表型特征第23页
    3.5 分离菌的16S RDNA序列扩增第23-24页
        3.5.1 分离菌基因组DNA的提取第23页
        3.5.2 PCR反应体系第23-24页
        3.5.3 PCR反应程序(16S rRNA基因的扩增反应)第24页
        3.5.4 PCR产物检测(琼脂糖凝胶电泳)第24页
    3.6 分离菌的ARDRA聚类分析第24-25页
        3.6.1 酶切反应体系及条件第24页
        3.6.2 ARDRA图谱的聚类分析第24-25页
    3.7 系统发育树构建第25页
    3.8 分离菌的菌种鉴定第25-27页
        3.8.1 分离菌的16S rRNA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第25页
        3.8.2 分离菌的表型及生长特征分析第25页
        3.8.3 分离菌的营养及生理特性分析第25-26页
        3.8.4 分离菌的细胞极性脂组分分析第26页
        3.8.5 分离菌的细胞壁氨基酸组分分析第26页
        3.8.6 分离菌的基因组DNA G+C含量的测定第26-27页
4. 实验结果第27-48页
    4.1 象白蚁NASUTITERMES SP.肠道内可培养好氧细菌的分离与纯化第27-40页
        4.1.1 菌落计数、菌落形态和革兰氏染色第27-29页
        4.1.2 革兰氏染色第29-31页
        4.1.3 分离株基于16S rRNA基因的分子鉴定第31-32页
        4.1.4 根据ARDRA对分离株的聚类分析第32-33页
        4.1.5 多样性分析第33-40页
    4.2 黑胸散白蚁肠道内一个短小杆菌分离株的初步鉴定第40-48页
        4.2.1 菌株TS-56的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及菌体形态第40页
        4.2.2 菌株TS-56的序列分析第40-41页
        4.2.3 菌株TS-56的生长特征第41-42页
        4.2.4 菌株TS-56的生理生化特性第42-45页
        4.2.5 菌株TS-56的极性脂组分分析第45-46页
        4.2.6 菌株TS-56的氨基酸组分分析第46-47页
        4.2.7 菌株TS-56的基因组DNA G+C%mol含量测定第47-48页
讨论第48-51页
参考文献第51-56页
致谢第56-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RFID技术在现代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Bt Cry1Ac抗性与敏感粉纹夜蛾细胞差异蛋白的基因克隆和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