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概述 | 第11-12页 |
1.2 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定性分析方法 | 第13页 |
1.2.2 定量分析方法 | 第13-15页 |
1.2.3 块体理论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现状 | 第15-17页 |
1.3 岩体真实信息的表征在岩体工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 第17页 |
1.4 岩体边坡工程计算分析软件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19-21页 |
第2章 岩质边坡的破坏机理 | 第21-29页 |
2.1 岩质边坡的特性 | 第21页 |
2.2 影响边坡变形破坏的因素 | 第21-23页 |
2.3 岩质边坡的破坏类型及破坏机理 | 第23-27页 |
2.3.1 边坡岩体变形的基本类型 | 第24-25页 |
2.3.2 边坡岩体的破坏模式 | 第25-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3章 岩体结构面的真实信息表征及块体单元的形成 | 第29-53页 |
3.1 岩体结构面现场调查与采集技术 | 第29-33页 |
3.1.1 接触式岩体结构面信息采集 | 第29-32页 |
3.1.2 非接触式岩体结构面信息采集 | 第32-33页 |
3.2 岩体结构面的基本特征 | 第33-38页 |
3.2.1 结构面的分级 | 第33-34页 |
3.2.2 岩体结构面描述 | 第34-38页 |
3.3 岩体结构面网络模拟 | 第38-46页 |
3.3.1 结构面模拟的基本假设 | 第39-40页 |
3.3.2 结构面分组的基本原则 | 第40-41页 |
3.3.3 岩体结构面网络模拟 | 第41-46页 |
3.4 块体单元的形成 | 第46-52页 |
3.4.1 块体与棱锥的基本类型 | 第46-49页 |
3.4.2 块体单元的形成 | 第49-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岩体边坡稳定性分析程序开发 | 第53-65页 |
4.1 岩体稳定性分析软件开发的背景及思路 | 第53-55页 |
4.2 GeoSMA-3D边坡程序的特点及技术路线 | 第55-57页 |
4.3 软件基本功能的操作 | 第57-63页 |
4.4 GeoSMA-3D边坡辅助功能的介绍 | 第63-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岩质边坡的空间模型建立 | 第65-75页 |
5.1 空间几何模型的建立及其实现 | 第65-68页 |
5.2 空间力学参数的取值 | 第68-72页 |
5.3 空间模型及其块体的图象三维显示 | 第72-7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6章 关键块体的判断及其稳定性分析 | 第75-95页 |
6.1 可移动块体单元的搜索 | 第75-82页 |
6.1.1 结构面对岩体的空间切割 | 第75-77页 |
6.1.2 边坡可移动块体的识别技术 | 第77-82页 |
6.2 关键块体的判断及其稳定性判别 | 第82-89页 |
6.2.1 矢量分析 | 第83-84页 |
6.2.2 块体稳定性力学计算 | 第84-87页 |
6.2.3 关键块体的空间显示及滑落过程显示 | 第87-89页 |
6.3 块体的体积及滑动面面积的计算 | 第89-93页 |
6.3.1 构成块体的空间结构面方程 | 第89页 |
6.3.2 结构面交线及块体顶点的计算 | 第89-91页 |
6.3.3 块体体积及面积的计算 | 第91-9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7章 工程实例 | 第95-109页 |
7.1 程背景 | 第95-97页 |
7.1.1 工程地质条件 | 第96-97页 |
7.2 边坡工程岩体结构面信息的采集与分析 | 第97-102页 |
7.3 边坡空间模型建立 | 第102-104页 |
7.4 系统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 第104-108页 |
7.4.1 关键块体搜索及其稳定性分析 | 第104-107页 |
7.4.2 不同边坡坡角对结果分析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9-111页 |
8.1 结论 | 第109-110页 |
8.2 展望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7页 |
致谢 | 第117-119页 |
个人简历 | 第119-121页 |
附录 | 第121-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