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9-13页 |
| 1.1 语音增强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 1.2 语音增强方法概述 | 第9-12页 |
| 1.2.1 麦克风阵列概述 | 第10页 |
| 1.2.2 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方法 | 第10-12页 |
|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2-13页 |
| 2 基础知识 | 第13-24页 |
| 2.1 阵列信号拾取与信号模型 | 第13-15页 |
| 2.1.1 声源模型 | 第13-14页 |
| 2.1.2 麦克风阵列信号模型 | 第14-15页 |
| 2.2 噪声及噪声场 | 第15-17页 |
| 2.2.1 房间的噪声特性 | 第15-16页 |
| 2.2.2 麦克风阵列中噪声场的空间相干性 | 第16-17页 |
| 2.3 独立分量分析 | 第17-21页 |
| 2.3.1 ICA的数学模型 | 第17-18页 |
| 2.3.2 非高斯性与ICA的目标函数 | 第18-19页 |
| 2.3.3 FastICA算法 | 第19-20页 |
| 2.3.4 rICA算法 | 第20-21页 |
| 2.4 语音增强系统性能的评测 | 第21-24页 |
| 2.4.1 主观测评方法 | 第21-22页 |
| 2.4.2 客观测量方法 | 第22-24页 |
| 3 麦克风阵列系统中的时延估计 | 第24-38页 |
| 3.1 引言 | 第24页 |
| 3.2 传统时延估计方法简介 | 第24-26页 |
| 3.2.1 广义互相关时延估计法(GCC) | 第24-26页 |
| 3.2.2 自适应滤波时延估计法 | 第26页 |
| 3.3 互功率谱相位时延估计法 | 第26-28页 |
| 3.3.1 基于互功率谱相位的时延估计法 | 第26-27页 |
| 3.3.2 互功率谱相位时延估计法性能分析 | 第27-28页 |
| 3.4 互功率谱相位方法的改进 | 第28-31页 |
| 3.4.1 M_CSP时延估计法 | 第28-29页 |
| 3.4.2 GCSP时延估计法 | 第29-31页 |
| 3.5 计算机实验结果 | 第31-37页 |
| 3.6 结论 | 第37-38页 |
| 4 麦克风阵列语音活动性检测算法 | 第38-46页 |
| 4.1 引言 | 第38页 |
| 4.2 语音活动检测算法概述 | 第38-40页 |
| 4.2.1 基本原理 | 第38-39页 |
| 4.2.2 基于短时能量和短时平均过零率的检测方法 | 第39页 |
| 4.2.3 基于频带方差的VAD检测法 | 第39-40页 |
| 4.3 改进的麦克风阵列语音活动检测方法 | 第40-42页 |
| 4.3.1 独立分量分析(ICA)在麦克风阵列信号中的应用 | 第40-41页 |
| 4.3.2 基于ICA的麦克风阵列语音活动检测新方法 | 第41-42页 |
| 4.4 实验结果 | 第42-44页 |
| 4.5 结论 | 第44-46页 |
| 5 结合ICA技术的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方法 | 第46-61页 |
| 5.1 固定波束形成算法 | 第46-49页 |
| 5.1.1 基本原理 | 第46-47页 |
| 5.1.2 消噪性能分析 | 第47-49页 |
| 5.2 广义旁瓣抵消算法 | 第49-56页 |
| 5.2.1 GSC结构与原理 | 第49-52页 |
| 5.2.2 GSC的消噪性能分析 | 第52-53页 |
| 5.2.3 鲁棒性广义旁瓣抵消结构 | 第53-56页 |
| 5.3 结合rICA的鲁棒性广义旁瓣抵消结构 | 第56-58页 |
| 5.3.1 参考信号获取 | 第56-57页 |
| 5.3.2 rICA_RGSC结构 | 第57-58页 |
| 5.4 实验结果 | 第58-61页 |
| 结论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