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前言 | 第10-12页 |
1.1 选题的依据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页 |
2.1.1 高中体育常规教学 | 第12页 |
2.1.2 高中体育选项化教学 | 第12页 |
2.1.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 | 第12页 |
2.2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 | 第12-14页 |
2.2.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2.2.2 指导思想 | 第13-14页 |
2.2.3 改革实施方案 | 第14页 |
2.2.4 课程标准 | 第14页 |
2.2.5 教学大纲 | 第14页 |
2.3 国内外中学体育课程研究状况 | 第14-18页 |
2.3.1 国外中学体育选修课程形式 | 第14-15页 |
2.3.2 国内高中体育选项化和专项化课程研究 | 第15-18页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18-20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18页 |
3.2.2 问卷调查法 | 第18-19页 |
3.2.3 访谈法 | 第19-20页 |
3.2.4 实验法 | 第20页 |
3.2.5 数理统计法 | 第20页 |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0-41页 |
4.1 复旦附中“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 | 第20-32页 |
4.1.1 复旦附中体育师资现状调查 | 第20-22页 |
4.1.2 复旦附中体育场地和设施现状调查 | 第22-23页 |
4.1.3 复旦附中体育专项化课程设置现状 | 第23-24页 |
4.1.4 复旦附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授课情况 | 第24-27页 |
4.1.5 复旦附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所采用的教材 | 第27-28页 |
4.1.6 复旦附中学生和教师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认识和态度 | 第28-29页 |
4.1.7 复旦附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的分析 | 第29-32页 |
4.2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试点阶段所取得的成果 | 第32-36页 |
4.2.1 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 第32-33页 |
4.2.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第33-35页 |
4.2.3 发展学生身体素质 | 第35页 |
4.2.4 提高体育教师业务水平 | 第35-36页 |
4.3 影响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因素分析 | 第36-39页 |
4.3.1 高考因素 | 第36页 |
4.3.2 教师因素 | 第36-37页 |
4.3.3 领导因素 | 第37-38页 |
4.3.4 体育场地因素 | 第38页 |
4.3.5 教学评价因素 | 第38-39页 |
4.4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发展思路 | 第39-41页 |
4.4.1 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 第39-40页 |
4.4.2 专项教学内容多样化 | 第40页 |
4.4.3 强调分层教学 | 第40页 |
4.4.4 加强教师培训系统化 | 第40-41页 |
4.4.5 促进综合素质人才培养 | 第41页 |
5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发展对策 | 第41-45页 |
5.1 实行“高考体育” | 第41-42页 |
5.2 建立师训交流平台 | 第42-43页 |
5.3 利用社区场地资源 | 第43页 |
5.4 加强教学评价标准体系开发 | 第43-44页 |
5.5 完善改革的理论研究 | 第44-45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45-46页 |
6.1 结论 | 第45页 |
6.2 建议 | 第45-46页 |
续言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件 | 第49-57页 |
附件一 | 第49-51页 |
附件二 | 第51-53页 |
附件三 | 第53-55页 |
附件四 | 第55-56页 |
附件五 | 第56页 |
附件六 | 第56页 |
附件七 | 第56页 |
附件八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