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生物化学论文

耐热短链脱氢酶基因的重组表达及其酶特性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28页
    1.1 短链脱氢酶简介第10-12页
        1.1.1 短链脱氢酶来源第10-11页
        1.1.2 短链脱氢酶催化的反应类型第11页
        1.1.3 短链脱氢酶的结构第11-12页
    1.2 超嗜热菌短链脱氢酶简介第12-19页
        1.2.1 超嗜热菌及其耐热酶第13页
        1.2.2 基因来源第13-15页
        1.2.3 蛋白序列比较第15页
        1.2.4 底物特异性第15-16页
        1.2.5 超嗜热短链脱氢酶的稳定性第16-18页
            1.2.5.1 pH的作用第16-17页
            1.2.5.2 热稳定性第17页
            1.2.5.3 金属离子和金属螯合剂的影响第17-18页
            1.2.5.4 对有机试剂的耐性第18页
        1.2.6 耐热性分析第18-19页
        1.2.7 耐热脱氢酶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第19页
    1.3 手性技术的应用及研究现况第19-23页
        1.3.1 手性化合物与手性药物第19-20页
        1.3.2 手性醇第20-21页
        1.3.3 手性化合物的制备方法第21-23页
            1.3.3.1 手性源合成法第22页
            1.3.3.2 外消旋体拆分法第22-23页
            1.3.3.3 不对称合成法第23页
    1.4 生物法催化不对称还原合成手性醇第23-26页
        1.4.1 全细胞催化与纯酶催化的比较第23-24页
        1.4.2 酶法辅酶再生循环系统构建第24-25页
            1.4.2.1 底物耦联法第24-25页
            1.4.2.2 酶耦联法第25页
        1.4.3 基因工程技术的运用第25-26页
    1.5 本文的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第26-28页
        1.5.1 立题依据第26页
        1.5.2 研究内容第26-28页
第二章 耐热短链脱氢酶基因的重组表达及优化第28-41页
    2.1 实验材料第28-30页
        2.1.1 菌株和载体第28页
        2.1.2 主要试剂第28页
        2.1.3 培养基与溶液第28-30页
        2.1.4 主要仪器第30页
    2.2 实验方法第30-35页
        2.2.1 基因编码序列的分析第30-31页
        2.2.2 重组表达质粒和表达菌株的构建第31-33页
        2.2.3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第33-34页
        2.2.4 表达产物SDS-PAGE电泳分析第34页
        2.2.5 重组表达优化第34-35页
            2.2.5.1 不同IPTG浓度的诱导表达第34页
            2.2.5.2 不同温度的诱导表达第34-35页
            2.2.5.3 不同时间的诱导表达第35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5-40页
        2.3.1 序列分析结果第35页
        2.3.2 重组表达质粒和表达菌株的构建第35-37页
        2.3.3 重组菌表达及产物检测第37-38页
        2.3.4 重组表达优化第38-40页
    2.4 本章主要结论和成果第40-41页
第三章 重组耐热短链脱氢酶SDR3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第41-56页
    3.1 实验材料第41-42页
        3.1.1 实验菌株第41页
        3.1.2 主要试剂第41-42页
        3.1.3 主要溶液与缓冲液第42页
        3.1.4 主要仪器第42页
    3.2 实验方法第42-47页
        3.2.1 酶的热处理第42-43页
        3.2.2 重组蛋白纯化第43-45页
            3.2.2.1 纯化原理第43页
            3.2.2.2 纯化步骤第43-45页
        3.2.3 醇脱氢酶活力测定第45-46页
            3.2.3.1 酶活测定原理第45页
            3.2.3.2 酶活力测定体系第45页
            3.2.3.3 酶活测定过程第45-46页
        3.2.4 短链脱氢酶SDR3酶学性质研究第46-47页
            3.2.4.1 底物特异性第46页
            3.2.4.2 温度对酶活力的影响及热稳定性第46-47页
            3.2.4.3 pH对酶活力的影响第47页
            3.2.4.4 金属离子等对酶活影响第4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7-54页
        3.3.1 酶的热处理第47-48页
        3.3.2 重组蛋白的分离纯化第48-49页
        3.3.3 短链脱氢酶SDR3酶学性质研究第49-54页
            3.3.3.1 底物特异性第49-51页
            3.3.3.2 最适酶反应温度和酶热稳定性第51-53页
            3.3.3.3 最适酶反应pH第53-54页
            3.3.3.4 金属离子等对酶活影响第54页
    3.4 本章主要结论和成果第54-56页
第四章 重组耐热短链脱氢酶SDR3不对称转化苯甲酰甲酸乙酯的研究第56-72页
    4.1 实验材料第56-57页
        4.1.1 实验菌种第56页
        4.1.2 主要试剂第56-57页
        4.1.3 主要仪器第57页
    4.2 实验方法第57-62页
        4.2.1 液相分析方法建立第57-58页
        4.2.2 不对称转化方法建立第58-59页
        4.2.3 辅酶NADH循环系统构建第59-60页
        4.2.4 反应体系优化第60-61页
            4.2.4.1 反应温度影响第60-61页
            4.2.4.2 反应时间影响第61页
            4.2.4.3 SDR3浓度影响第61页
            4.2.4.4 GDH浓度影响第61页
            4.2.4.5 初始NADH浓度影响第61页
            4.2.4.6 GDH含量再次优化第61页
        4.2.5 参量的计算第61-62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2-70页
        4.3.1 液相分析方法建立第62-64页
        4.3.2 不对称反应及辅酶循环系统结果第64-65页
        4.3.3 反应体系优化第65-70页
            4.3.3.1 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第66-67页
            4.3.3.2 SDR3浓度优化第67页
            4.3.3.3 GDH浓度优化第67-69页
            4.3.3.4 初始NADH浓度优化第69-70页
            4.3.3.5 GDH浓度再次优化第70页
    4.4 本章主要结论和成果第70-72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72-74页
    5.1 结论第72页
    5.2 展望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80页
致谢第80-8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标Q235一字形防屈曲支撑耗能性能试验研究
下一篇:分散液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在蔬菜农药残留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