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选题的缘由与价值 | 第10-11页 |
1.1.1 选题缘由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训育概念的界定 | 第11-12页 |
1.2.1 大学 | 第11页 |
1.2.2 训育 | 第11-12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6-17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6-17页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9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二章 训育观念的引入与民国早期训育制度的发展 | 第19-33页 |
2.1 训育概述 | 第19-20页 |
2.2 民国早期训育观的演变 | 第20-28页 |
2.2.1 清末学生管理观的引入 | 第20-23页 |
2.2.2 民初人格感化的训育观 | 第23-25页 |
2.2.3 五四前后自治的训育观及训育体系初步完备 | 第25-28页 |
2.3 民国早期训育制度的发展 | 第28-31页 |
2.3.1 清末—严格管理 | 第28-29页 |
2.3.2 民初—管理与训练相结合 | 第29-31页 |
2.3.3 五四前后—学生自治 | 第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民国早期大学训育的组织 | 第33-46页 |
3.1 学监处到训导处(训育主任)、学生自治指导委员会的变迁 | 第33-41页 |
3.1.1 “监学”的设立 | 第33-35页 |
3.1.2 “学监”的设立及其职责 | 第35-38页 |
3.1.3 “五四”后学校训育机构的变化 | 第38-39页 |
3.1.4 学校训育机构变迁的缘由 | 第39-41页 |
3.2 校友会 | 第41-43页 |
3.3 学生自治组织 | 第43-45页 |
3.3.1 自治及学会观念的提倡 | 第43页 |
3.3.2 学生自治组织 | 第43-44页 |
3.3.3 学生自治会 | 第44-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学生自治会与大学训育 | 第46-63页 |
4.1 学生自治会的组织方式 | 第46-53页 |
4.1.1 三权分立的组织形式 | 第46-51页 |
4.1.2 委员制组织形式 | 第51-52页 |
4.1.3 学生自治会组织结构特点 | 第52-53页 |
4.2 学生自治的内容 | 第53-60页 |
4.2.1 维持学生自治会的运转,开展选举、组织建构等工作 | 第53-57页 |
4.2.2 食堂卫生管理 | 第57页 |
4.2.3 学业管理和课外活动的开展 | 第57-58页 |
4.2.4 品行管理 | 第58-60页 |
4.3 学生自治会的作用及其问题 | 第60-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民国早期大学训育课程 | 第63-71页 |
5.1 课程具有实现训育的功能 | 第63页 |
5.2 清末以经学为主体的训育课程 | 第63-65页 |
5.3 五四前以国文和伦理学为主体的训育课程 | 第65-68页 |
5.4 五四后大学课程的自主化和训育功能的减弱 | 第68-7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民国早期大学训育的特点及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 第71-78页 |
6.1 民国早期大学训育演变的特点 | 第71-74页 |
6.1.1 以经学为主导向个体本位、社会本位的转化 | 第71-72页 |
6.1.2 管控模式向自治模式转变 | 第72-73页 |
6.1.3 强调知行并重 | 第73-74页 |
6.2 民国早期大学训育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 第74-77页 |
6.2.1 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和自治能力,是当代公民社会的内在诉求 | 第74-75页 |
6.2.2 实行自治与指导相结合的管理,是当代大学生管理改革的发展方向 | 第75页 |
6.2.3 秉承知行并重的理念,是当代大学生思想品格建构的指导原则 | 第75-76页 |
6.2.4 增强学生服务他人的公共意识,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基本要求 | 第76-77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附录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