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景观保护与提升研究--以蒲州古镇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2页 |
1.1 选题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第10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0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3 研究思路与路线 | 第10-1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1.3.2 研究路线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历史文化古镇景观的解读 | 第12-15页 |
2.1 古镇 | 第12-14页 |
2.1.1 古镇的价值 | 第12页 |
2.1.2 古镇的保护 | 第12-13页 |
2.1.3 “景观”的概念 | 第13-14页 |
2.2 历史文化古镇与景观的关系 | 第14-15页 |
2.2.1 保护现有历史文化古镇景观的存在 | 第14页 |
2.2.2 发展古镇景观的文化内涵 | 第14-15页 |
第三章 古镇景观的文化性探讨 | 第15-18页 |
3.1 古镇在文化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3.1.1 古镇保护存在表层形态行为 | 第15页 |
3.1.2 古镇景观设计缺乏对文化的思索 | 第15-16页 |
3.1.3 文化影响下的古镇景观发展 | 第16页 |
3.2 地域文化在古镇景观营造中的应用解析 | 第16-18页 |
3.2.1 地域文化在古镇景观建设中的启发性 | 第16-17页 |
3.2.2 地域文化在古镇空间环境中的表现性 | 第17页 |
3.2.3 地域文化在古镇空间组织中的识别性 | 第17-18页 |
第四章 古镇景观保护与提升的应用方法探析 | 第18-26页 |
4.1 古镇景观保护与提升的可行性 | 第18-19页 |
4.1.1 文化性分析 | 第18页 |
4.1.2 实用性分析 | 第18-19页 |
4.1.3 艺术性分析 | 第19页 |
4.2 保护古镇景观的重要性 | 第19-20页 |
4.2.1 关注古镇景观出现的问题 | 第19-20页 |
4.2.2 关注古镇景观的科学研究价值 | 第20页 |
4.3 古镇景观保护与提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20-22页 |
4.3.1 生态环境保护原则 | 第20-21页 |
4.3.2 文化主导性原则 | 第21页 |
4.3.3 人性化原则 | 第21-22页 |
4.4 古镇景观保护与提升的应用方法 | 第22-26页 |
4.4.1 打造古镇生态体系安全格局 | 第22-24页 |
4.4.2 丰富古镇人文文化内涵 | 第24-26页 |
第五章 蒲州古镇案例分析 | 第26-37页 |
5.1 基本现状的梳理 | 第26页 |
5.1.1 蒲州镇的区位概况 | 第26页 |
5.1.2 蒲州镇的发展概况 | 第26页 |
5.2 蒲州古镇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 | 第26-28页 |
5.2.1 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 | 第26-27页 |
5.2.2 秦晋锁钥,军事重镇 | 第27页 |
5.2.3 钟灵毓秀,地灵人杰 | 第27-28页 |
5.3 蒲州古镇景观保护与提升的重要意义 | 第28-29页 |
5.3.1 连接旅游化 | 第28页 |
5.3.2 古镇自身保护提升 | 第28-29页 |
5.4 蒲州古镇景观整体提升的应用设计 | 第29-32页 |
5.4.1 景观保护的生成 | 第29-30页 |
5.4.2 景观的空间序列提升 | 第30-31页 |
5.4.3 景观的园林设计应用 | 第31-32页 |
5.5 蒲州古镇保护与提升的应用措施 | 第32-37页 |
5.5.1 滨河公园的打造 | 第32-33页 |
5.5.2 道路景观的提升 | 第33-35页 |
5.5.3 古建筑及街巷的保护 | 第35页 |
5.5.4 古镇植物景观的呈现 | 第35-36页 |
5.5.5 景观小品的打造 | 第36-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作者简历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