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区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研究--以易县狼牙山区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1 互补发电方式的提出 | 第10-11页 |
1.2.2 狼牙山区选用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3-14页 |
2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总体结构 | 第14-26页 |
2.1 风力发电部分 | 第15-18页 |
2.1.1 风力发电机的机械结构 | 第15页 |
2.1.2 风轮机部分 | 第15-18页 |
2.1.3 发电机部分 | 第18页 |
2.2 光伏电池发电部分 | 第18-22页 |
2.2.1 光伏电池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18页 |
2.2.2 光伏电池的等效电路及工作特性 | 第18-22页 |
2.3 储能部分 | 第22-24页 |
2.3.1 铅酸蓄电池的主要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 第22-23页 |
2.3.2 铅酸蓄电池的建模 | 第23-24页 |
2.4 系统其他组件 | 第24-25页 |
2.4.1 控制器 | 第24-25页 |
2.4.2 逆变器 | 第25页 |
2.4.3 卸荷器 | 第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控制策略 | 第26-37页 |
3.1 风力发电机 MPPT 控制策略 | 第26-29页 |
3.1.1 风力发电机传统的控制策略 | 第26-29页 |
3.1.2 本论文选择的风力发电机控制策略 | 第29页 |
3.2 光伏电池的 MPPT 控制策略 | 第29-32页 |
3.2.1 光伏电池常用的 MPPT 控制 | 第30-31页 |
3.2.2 本论文选用的光伏电池控制策略 | 第31-32页 |
3.3 系统对蓄电池的控制策略 | 第32-36页 |
3.3.1 蓄电池的运行方式 | 第32-33页 |
3.3.2 常用的蓄电池充电方法 | 第33-35页 |
3.3.3 本论文选用的蓄电池控制策略 | 第35-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4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控制器研究 | 第37-49页 |
4.1 控制器的硬件研究 | 第38-43页 |
4.1.1 控制核心的选择 | 第38页 |
4.1.2 DC/DC 变换器的选择 | 第38-39页 |
4.1.3 驱动电路 | 第39-40页 |
4.1.4 采样电路 | 第40-41页 |
4.1.5 卸荷电路 | 第41页 |
4.1.6 其他外围电路 | 第41-43页 |
4.2 控制程序研究 | 第43-47页 |
4.2.1 控制系统的主程序 | 第43-44页 |
4.2.2 蓄电池组的充放电控制子程序 | 第44-45页 |
4.2.3 风力发电控制子程序 | 第45-46页 |
4.2.4 光伏电池发电控制子程序 | 第46-47页 |
4.3 控制功能的实现 | 第47-48页 |
4.4 本章小节 | 第48-49页 |
5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容量匹配 | 第49-61页 |
5.1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容量匹配计算 | 第49-54页 |
5.1.1 风力发电机部分匹配计算 | 第49-50页 |
5.1.2 光伏电池部分匹配计算 | 第50-52页 |
5.1.3 蓄电池组的匹配计算 | 第52-54页 |
5.2 系统应用于狼牙山区的匹配过程 | 第54-57页 |
5.3 系统应用于狼牙山区的匹配结果 | 第57-59页 |
5.4 系统在狼牙山区的安装与测试 | 第59-6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1-62页 |
6.1 结论 | 第61页 |
6.2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65页 |
作者简介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