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一、金瓶掣签制度概述 | 第13-20页 |
(一) 金瓶掣签制度界定 | 第13-14页 |
(二) 金瓶掣签制度历史渊源 | 第14-15页 |
(三) 金瓶掣签制度的特点 | 第15-20页 |
1. 该制度结合了宗教与政治的功能 | 第16-17页 |
2. 该制度结合了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 | 第17-18页 |
3. 该制度影响深远构思巧妙 | 第18-20页 |
二、清朝金瓶掣签制度在蒙古各部的具体实施 | 第20-31页 |
(一) 在蒙古各部推行金瓶掣签制度的宗教条件 | 第20-22页 |
(二) 在蒙古各部推行金瓶掣签制度的管理机构 | 第22-23页 |
(三) 在蒙古各部推行金瓶掣签的具体程序 | 第23-25页 |
(四) 在蒙古各部推行金瓶掣签制的法律条件 | 第25-29页 |
1. 《大清会典》中相关规定 | 第25-26页 |
2. 《蒙古律例》中相关规定 | 第26-28页 |
3. 《理藩院则例》中相关规定 | 第28-29页 |
(五) 在蒙古各部推行金瓶掣签制度的经济环境 | 第29-31页 |
三、清朝在蒙古各部推行金瓶掣签制度的原因 | 第31-35页 |
(一) 囿于蒙古各部的社会状况 | 第31-33页 |
(二) 为了加强对于蒙古各部的精神控制 | 第33-34页 |
(三) 抵御外来侵略的需要 | 第34-35页 |
四、金瓶掣签制度对蒙古各部的影响 | 第35-41页 |
(一) 积极影响 | 第35-37页 |
1. 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 第35-36页 |
2. 维系了各教派的稳定 | 第36-37页 |
3. 维护蒙古各部的安定团结 | 第37页 |
(二) 消极影响 | 第37-41页 |
1. 国家行政权力过渡干预宗教 | 第37-39页 |
2. 过度推崇佛教导致了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阻碍 | 第39-41页 |
五、清朝对蒙古实施的金瓶掣签制对解决当代宗教问题的启示 | 第41-47页 |
(一) 解决宗教问题必须以尊重宗教习惯为出发点 | 第41-42页 |
(二) 解决宗教问题必须坚持依法治国 | 第42-44页 |
(三) 从宗教本身寻找解决方案是解决宗教问题的新思路 | 第44-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