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0页 |
1.1 本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车桥耦合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公路桥梁车桥耦合振动的国内外研究 | 第13-14页 |
1.2.2 拱桥的车桥耦合振动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4-15页 |
1.3 舒适度研究发展状况 | 第15-18页 |
1.3.1 行车舒适度研究发展状况 | 第16-17页 |
1.3.2 行人舒适度研究发展状况 | 第17-18页 |
1.4 振动舒适度评价方法和标准 | 第18-22页 |
1.4.1 Reiher和Meister的研究 | 第18页 |
1.4.2 DIN德国标准 | 第18-19页 |
1.4.3 Sperling平稳性指标 | 第19-20页 |
1.4.4 Janeway限度 | 第20-21页 |
1.4.5 加拿大安略省桥梁规范的控制指标 | 第21页 |
1.4.6 中国标准(GB 10070-88) | 第21-22页 |
1.5 车桥耦合振动研究模型 | 第22-25页 |
1.5.1 桥梁分析模型 | 第22-23页 |
1.5.2 车辆分析模型 | 第23-24页 |
1.5.3 路面不平整度表示方法 | 第24-25页 |
1.6 本文研究的工程背景及内容 | 第25-30页 |
1.6.1 工程背景 | 第25-28页 |
1.6.2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第二章 车桥耦合振动分析方法 | 第30-46页 |
2.1 车辆振动方程 | 第30-36页 |
2.1.1 车辆模型 | 第30-31页 |
2.1.2 车辆方程 | 第31-35页 |
2.1.3 本文采用车辆模型计算参数 | 第35-36页 |
2.2 桥梁振动方程 | 第36-37页 |
2.2.1 桥梁结构动力平衡方程 | 第36页 |
2.2.2 本文采用的桥梁模型 | 第36-37页 |
2.3 车桥耦合振动方程 | 第37-38页 |
2.3.1 位移协调条件 | 第37-38页 |
2.3.2 车辆对桥梁的作用力 | 第38页 |
2.4 桥面激励模型 | 第38-42页 |
2.4.1 路面不平整度模拟 | 第38-40页 |
2.4.2 四轮激励的路面不平整度 | 第40-42页 |
2.5 车桥耦合振动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42-44页 |
2.5.1 车辆运动方程的求解 | 第42-43页 |
2.5.2 车桥耦合振动数值分析方法 | 第43-44页 |
2.6 小结 | 第44-46页 |
第三章 车桥耦合振动特性分析 | 第46-72页 |
3.1 运河二通道桥梁车桥耦合振动特性分析 | 第46-58页 |
3.1.1 分离模型振动特性分析 | 第46-49页 |
3.1.2 车辆基频小于桥梁模型基频的车桥耦合系统振动分析 | 第49-52页 |
3.1.3 车辆基频大于桥梁模型基频的车桥耦合系统振动分析 | 第52-55页 |
3.1.4 车辆基频接近桥梁模型基频的车桥耦合系统振动分析 | 第55-58页 |
3.2 九沙大桥车桥耦合系统振动特性分析 | 第58-69页 |
3.2.1 分离模型振动特性分析 | 第58-60页 |
3.2.2 车辆基频小于桥梁模型基频的车桥耦合系统振动分析 | 第60-63页 |
3.2.3 车辆基频大于桥梁模型基频的车桥耦合系统振动分析 | 第63-66页 |
3.2.4 车辆基频接近于桥梁模型基频的车桥耦合系统振动分析 | 第66-69页 |
3.3 小结 | 第69-72页 |
第四章 异形钢拱桥舒适度评价 | 第72-102页 |
4.1 本文运用的舒适度评价方法 | 第72-76页 |
4.1.1 基本评价方法 | 第73-75页 |
4.1.2 附加评价方法 | 第75-76页 |
4.2 运河二通道桥梁舒适度评价 | 第76-86页 |
4.2.1 行车舒适度评价 | 第76-83页 |
4.2.2 行人舒适性评价 | 第83-86页 |
4.3 九沙大桥舒适度评价 | 第86-95页 |
4.3.1 行车舒适性评价 | 第86-93页 |
4.3.2 行人舒适性评价 | 第93-95页 |
4.4 两座异形钢拱桥舒适度对比分析 | 第95-99页 |
4.4.1 行车舒适性对比分析 | 第95-98页 |
4.4.2 行人舒适性对比分析 | 第98-99页 |
4.5 改善桥梁通行舒适度的方法和建议 | 第99-100页 |
4.6 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4页 |
5.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第102-103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结果 | 第108-110页 |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8页 |
二、主要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08-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