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1.2.1 早期史料 | 第10页 |
1.2.2 专著类 | 第10-11页 |
1.2.3 期刊论文类 | 第11-12页 |
1.3 学术和实用意义 | 第12页 |
1.4 研究目的、内容、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2 张爱玲电影剧作创作综述 | 第14-23页 |
2.1 张爱玲上海时期作品概述 | 第14-18页 |
2.1.1 上海创作时期背景介绍 | 第14-15页 |
2.1.2 上海时期作品简介 | 第15-16页 |
2.1.3 《太太万岁》事件辨析 | 第16-18页 |
2.2 张爱玲香港时期作品概述 | 第18-22页 |
2.2.1 香港创作时期背景介绍 | 第18页 |
2.2.2 香港时期剧作简述 | 第18-21页 |
2.2.3 《红楼梦》搁置原因探析 | 第21-22页 |
2.3 张爱玲电影创作两个时期差异对比 | 第22-23页 |
3 消费社会视域下张爱玲电影创作中的逢迎 | 第23-33页 |
3.1 个人生计与创作的矛盾 | 第23-24页 |
3.2 电影缘起:媒介传播的作用 | 第24-26页 |
3.2.1 报纸、杂志的宣传 | 第24-25页 |
3.2.2 电影与报纸杂志的相互推动 | 第25-26页 |
3.3 电影剧本与观众意识 | 第26-29页 |
3.3.1 创造各类观众群体的自我想象 | 第26-27页 |
3.3.2 借鉴好莱坞电影模式 | 第27-29页 |
3.4 自我营销手段 | 第29-33页 |
3.4.1 消费偶像的塑造 | 第30页 |
3.4.2 奇装:张爱玲的形象营销 | 第30-32页 |
3.4.3 人际交往与自我推销 | 第32-33页 |
4 娱乐社会:张爱玲电影剧作的坚守 | 第33-37页 |
4.1 电影创作与个人坚守 | 第33-36页 |
4.1.1 苍凉人生观 | 第33-34页 |
4.1.2 反奇观性追求 | 第34-36页 |
4.1.3 社会问题的关注 | 第36页 |
4.2 坚守与逢迎:形式与内容的矛盾性 | 第36-37页 |
5 张爱玲电影创作风格成因 | 第37-47页 |
5.1 电影创作与人生参照 | 第37-39页 |
5.1.1 《人财两得》与胡兰成 | 第37-38页 |
5.1.2 《六月新娘》与赖雅 | 第38-39页 |
5.2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解读:张爱玲电影剧作心理探析 | 第39-45页 |
5.2.1 知识女性身份的犹疑 | 第40-42页 |
5.2.2 父权制度下的对抗与接受 | 第42-44页 |
5.2.3 宿命论认同者 | 第44-45页 |
5.3 结论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 | 第50-52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0-51页 |
B. 张爱玲著作年表附录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