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行政法论文--公用事业管理法令论文

混改背景下ppp(公私合作)模式的法治建构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引言第8-10页
    1.1 研究背景第8页
    1.2 研究意义第8-9页
        1.2.1 实践意义第8-9页
        1.2.2 理论意义第9页
    1.3 研究方法第9-10页
        1.3.1 实证分析法第9页
        1.3.2 理论分析法第9-10页
第2章 PPP模式的理论阐释第10-16页
    2.1 PPP模式的内涵第10-11页
    2.2 PPP模式的特征第11-13页
        2.2.1 伙伴关系第12页
        2.2.2 利益共享第12-13页
        2.2.3 风险分担第13页
    2.3 实行PPP模式的必要性第13-16页
第3章我国PPP模式的发展实践及存在问题第16-24页
    3.1 PPP模式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第16-17页
    3.2 PPP模式在我国的主要案例分析第17-21页
        3.2.1 北京地铁四号线案例分析第17-19页
        3.2.2“鸟巢”国家体育场案例分析第19-21页
    3.3 我国PPP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21-24页
        3.3.1 缺乏完善的制度与体制第21页
        3.3.2 投资主体信任不足第21-22页
        3.3.3 现行金融体系无法满足融资需求第22页
        3.3.4 投资回报机制与收入模式不完善第22-24页
第4章我国PPP模式法治建设现状分析第24-27页
    4.1 加快我国PPP法治建设的意义第24-25页
        4.1.1 PPP模式对公共领域建设意义重大第24页
        4.1.2 正确处理法治与改革关系的必然要求第24页
        4.1.3 现行政策奠定制度基础第24-25页
    4.2 当前我国PPP法治建设面临的问题第25-27页
        4.2.1 法律层级低第25页
        4.2.2 法律冲突多第25-26页
        4.2.3 合同管理弱第26-27页
第5章 PPP法律制度建设国际借鉴第27-34页
    5.1 英国的PPP模式第27-30页
        5.1.1 英国PPP模式的发展历程第27-29页
        5.1.2 英国PPP模式发展经验借鉴第29-30页
    5.2 日本的PPP模式第30-34页
        5.2.1 日本PPP模式的发展历程第30-32页
        5.2.2 日本PPP模式发展经验借鉴第32-34页
第6章加强我国PPP法治建设的建议第34-42页
    6.1 我国PPP法治建设的原则第34-35页
    6.2 顶层立法设计第35-38页
        6.2.1 启动国家立法第35-36页
        6.2.2 建立专项机构第36-37页
        6.2.3 完善监管机制第37-38页
        6.2.4 信息公开透明第38页
        6.2.5 设立专项基金第38页
    6.3 项目操作指南第38-42页
        6.3.1 合同属性问题第38-39页
        6.3.2 土地取得问题第39-40页
        6.3.3 资产权属问题第40-42页
参考文献第42-44页
后记第44页

论文共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带有裂缝的混合障碍物的散射问题
下一篇:两类肺结核动力学模型的性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