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2-14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4-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0页 |
1.1 选题缘由和意义 | 第18-19页 |
1.2 湍流大气中波传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5页 |
1.2.1 部分相干偏振光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2.2 波束闪烁效应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2.3 脉冲波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1.3 论文结构安排及框架 | 第25-27页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7-30页 |
第二章 斜程湍流大气中激光波束传输的基本理论 | 第30-40页 |
摘要 | 第30页 |
2.1 引言 | 第30页 |
2.2 理论模型 | 第30-33页 |
2.2.1 ITU-R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模型 | 第30-32页 |
2.2.2 大气湍流折射率起伏功率谱密度 | 第32-33页 |
2.3 部分相干光的基本理论 | 第33-35页 |
2.3.1 典型的部分相干光 | 第33-34页 |
2.3.2 空间-时间域 | 第34-35页 |
2.3.3 空间-频率域 | 第35页 |
2.4 研究方法及波束传输的有关参数 | 第35-38页 |
2.4.1 广义Huygens-Fresnel原理 | 第36-37页 |
2.4.2 交叉谱密度函数 | 第37-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斜程湍流大气中部分相干GSM波束的扩展与漂移 | 第40-60页 |
摘要 | 第40页 |
3.1 湍流大气对波束半径、角扩展及强度的影响 | 第40-48页 |
3.1.1 湍流大气中波束的半径 | 第41-44页 |
3.1.2 波束的角扩展效应 | 第44-45页 |
3.1.3 接收面处的平均强度 | 第45-48页 |
3.2 湍流大气中光束的扩展效应 | 第48-51页 |
3.2.1 长期扩展与短期扩展 | 第48-50页 |
3.2.2 数值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3.3 湍流大气中光束的漂移 | 第51-53页 |
3.3.1 漂移的理论公式 | 第52-53页 |
3.3.2 闪烁方差对漂移角起伏的影响 | 第53页 |
3.4 波束的到达角起伏方差 | 第53-55页 |
3.5 湍流内、外尺度对波束半径及平均强度的影响 | 第55-5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7-60页 |
第四章 斜程湍流大气中部分相干GSM波束的闪烁研究 | 第60-70页 |
摘要 | 第60页 |
4.1 闪烁指数理论方法 | 第60-62页 |
4.1.1 斜程路径的修正Rytov理论 | 第60-61页 |
4.1.2 GSM波束传输的相关参数 | 第61-62页 |
4.2 闪烁指数的理论计算 | 第62-67页 |
4.2.1 小尺度对数强度起伏方差 | 第62-63页 |
4.2.2 大尺度对数强度起伏方差 | 第63-64页 |
4.2.3 总闪烁指数和数值分析结果 | 第64-6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7-70页 |
第五章 斜程湍流大气中漫射目标的GSM波束的散射特性 | 第70-84页 |
摘要 | 第70页 |
5.1 引言 | 第70-71页 |
5.2 双程路径波传播的场分布 | 第71-72页 |
5.3 互相关函数 | 第72-80页 |
5.3.1 目标面处的平均强度 | 第75-76页 |
5.3.2 到达角起伏 | 第76-78页 |
5.3.3 强度协方差和强度方差 | 第78-79页 |
5.3.4 考虑对数振幅起伏的强度方差 | 第79-80页 |
5.4 湍流内、外尺度对平均强度和闪烁指数的影响 | 第80-8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六章 斜程湍流大气中部分相干波束的偏振特性 | 第84-100页 |
摘要 | 第84页 |
6.1 偏振波束在湍流大气中传输的CSDM | 第84-92页 |
6.1.1 波束的偏振度(Do P) | 第86-88页 |
6.1.2 偏振方向角 | 第88-90页 |
6.1.3 主轴方向上的偏振光强度 | 第90-91页 |
6.1.4 椭偏率 | 第91-92页 |
6.2 波束的退偏理论 | 第92-94页 |
6.2.1 Mueller矩阵 | 第92-93页 |
6.2.2 波束的退偏指数 | 第93-94页 |
6.2.3 数值结果分析 | 第94页 |
6.3 水平路径下部分相干GSM波束的偏振特性 | 第94-97页 |
6.4 斜程湍流大气中高阶贝塞尔-高斯波束的光强度 | 第97-9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七章 斜程湍流大气中部分相干GSMP波束的传输研究 | 第100-114页 |
摘要 | 第100页 |
7.1 引言 | 第100-101页 |
7.2 脉冲波束的相干时间和相干带宽 | 第101-102页 |
7.3 交叉谱密度函数 | 第102-107页 |
7.3.1 波束平均强度 | 第106-107页 |
7.3.2 波束半径 | 第107页 |
7.4 脉冲波束的传输 | 第107-112页 |
7.4.1 双频-单点复相干度 | 第107-109页 |
7.4.2 单频-双点复相干度 | 第109-111页 |
7.4.3 双频-双点复相干度 | 第111-112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八章 结束语 | 第114-118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114-115页 |
8.2 研究展望 | 第115-118页 |
致谢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32页 |
作者简介 | 第132-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