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薰及其诗学批评理论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10页 |
第一章 方薰的生平、交游及著述 | 第10-27页 |
第一节 方薰的生平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方薰的交游 | 第11-22页 |
第三节 方薰的著述考论 | 第22-27页 |
一、方薰著作版本述略 | 第22-24页 |
二、《静居绪言》的作者问题 | 第24-27页 |
第二章 方薰的历代诗歌批评 | 第27-62页 |
第一节 方薰的汉魏六朝诗歌批评 | 第27-37页 |
一、方薰的两汉诗歌批评 | 第27-29页 |
二、方薰的魏晋诗歌批评 | 第29-32页 |
三、方薰的南北朝诗歌批评 | 第32-37页 |
第二节 方薰的唐代诗歌批评 | 第37-53页 |
一、方薰的初唐诗歌批评 | 第37-39页 |
二、方薰的盛唐诗歌批评 | 第39-46页 |
三、方薰的中唐诗歌批评 | 第46-52页 |
四、方薰的晚唐诗歌批评 | 第52-53页 |
第三节 方薰的宋金元清诗歌批评 | 第53-62页 |
一、方薰的宋诗批评 | 第53-57页 |
二、方薰的金、元诗批评 | 第57-59页 |
三、方薰的清诗批评 | 第59-62页 |
第三章 方薰的诗歌审美价值论 | 第62-68页 |
第一节 本质:诗发乎情 | 第62-64页 |
第二节 传统:诗非一格 | 第64-66页 |
第三节 价值:作用一生 | 第66-68页 |
第四章 方薰的诗歌创作论 | 第68-76页 |
第一节 继承与创新 | 第68-71页 |
第二节 天资与学力 | 第71-73页 |
第三节 意达与含蓄 | 第73-76页 |
结语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