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

农杆菌介导高羊茅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CBF耐逆相关基因的导入

本论文研究的创新性第12-13页
摘要(中文)第13-15页
摘要(英文)第15页
主要缩略语第17-18页
表格一览表第18-20页
图一览表第20-2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21-60页
    1.1 农杆菌介导单子叶植物遗传转化研究进展第21-33页
        1.1.1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机理第21-24页
        1.1.2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特点第24-25页
        1.1.3 农杆菌介导单子叶植物遗传转化进展第25-27页
        1.1.4 农杆菌介导单子叶植物遗传转化的影响因素第27-31页
            1.1.4.1 植物基因型第27-28页
            1.1.4.2 外植体第28页
            1.1.4.3 农杆菌菌株的选择与质粒的构建第28-29页
            1.1.4.4 启动子的优化第29页
            1.1.4.5 vir基因的活化第29-30页
            1.1.4.6 农杆菌菌液浓度和共培养技术条件第30-31页
        1.1.5 农杆菌介导单子叶植物遗传转化的发展策略第31-33页
            1.1.5.1 农杆菌介导法与基因枪法相结合第31页
            1.1.5.2 构建超毒质粒载体和农感染型质粒第31页
            1.1.5.3 不依赖于诱导物的vir基因高效活化第31-32页
            1.1.5.4 受体材料预创伤处理第32页
            1.1.5.5 介导转移大片段DNA第32-33页
    1.2 高羊茅和其它羊茅植株再生与遗传转化研究进展第33-44页
        1.2.1 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第34-37页
            1.2.1.1 由胚性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第34-35页
            1.2.1.2 由胚性悬浮培养物再生植株第35页
            1.2.1.3 由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第35-36页
            1.2.1.4 由高频再生组织再生植株第36-37页
            1.2.1.5 由花药-幼穗培养再生单倍体植株第37页
        1.2.2 胚性培养物的长期保存第37-39页
            1.2.2.1 继代保存第37-38页
            1.2.2.2 低温保存第38-39页
        1.2.3 外源基因的遗传转化第39-42页
            1.2.3.1 遗传转化概况第39-41页
            1.2.3.2 遗传转化影响因素第41-42页
        1.2.4 植株再生与遗传转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42-44页
            1.2.4.1 胚性愈伤组织诱导频率低第42-43页
            1.2.4.2 再生植株白化现象比较严重第43页
            1.2.4.3 转基因后代的获得相对比较困难第43-44页
    1.3 CBF转录激活因子及其在提高植物耐逆性中的作用第44-57页
        1.3.1 CBF基因的分离与鉴定第45-47页
        1.3.2 CBF转录激活因子的表达第47-51页
        1.3.3 CBF转录激活因子的结构特点与特性第51-52页
        1.3.4 CBF转录激活因子的生理生化功能第52-54页
        1.3.5 CBF转录激活因子在提高植物耐逆性中的作用第54-56页
        1.3.6 CBF转录激活因子的应用展望第56-57页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第57-60页
        1.4.1 目的意义第57-59页
        1.4.2 主要内容第59-60页
第二章 高羊茅胚性愈伤组织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第60-86页
    2.1 材料和方法第61-64页
        2.1.1 材料第61页
        2.1.2 方法第61-64页
            2.1.2.1 愈伤组织诱导及其影响因素第61-62页
            2.1.2.2 愈伤组织继代改造及其影响因素第62-63页
            2.1.2.3 胚性愈伤组织分化及其影响因素第63-64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64-81页
        2.2.1 不同因素对成熟种子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第64-71页
            2.2.1.1 2,4-D与ABA配合第64页
            2.2.1.2 BAP添加第64-66页
            2.2.1.3 有机物添加第66-67页
            2.2.1.4 基本培养基类型第67页
            2.2.1.5 种子切割方式第67-68页
            2.2.1.6 辐照处理第68-71页
        2.2.2 不同因素对愈伤组织继代改造的影响第71-76页
            2.2.2.1 BAP添加第71-73页
            2.2.2.2 硫酸铜添加第73页
            2.2.2.3 提高蔗糖浓度第73-76页
        2.2.3 不同因素对胚性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第76-81页
            2.2.3.1 BAP与KT配比第76页
            2.2.3.2 NAA浓度第76-78页
            2.2.3.3 脯氨酸添加第78-79页
            2.2.3.4 高渗预分化第79-81页
            2.2.3.5 琼脂浓度第81页
    2.3 讨论第81-86页
        2.3.1 高羊茅胚性愈伤组织植株再生的影响因素第81-84页
        2.3.2 高羊茅成熟种子组织培养的品种间差异第84页
        2.3.3 减轻高羊茅再生植株白化现象的关键环节第84-86页
第三章 农杆菌介导高羊茅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第86-108页
    3.1 材料和方法第87-91页
        3.1.1 材料第87页
            3.1.1.1 植物材料第87页
            3.1.1.2 农杆菌菌株与质粒第87页
            3.1.1.3 抗生素、筛选剂和其它重要试剂第87页
        3.1.2 方法第87-91页
            3.1.2.1 确定适宜抗生素种类及其浓度试验第87-88页
            3.1.2.2 农杆菌介导转化影响因素试验第88-89页
            3.1.2.3 高羊茅对潮霉素的内源抗性试验第89-90页
            3.1.2.4 不同浓度潮霉素筛选效果试验第90-91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91-105页
        3.2.1 抗生素对高羊茅胚性愈伤组织生长和分化的影响第91-95页
        3.2.2 多种因素对农杆菌介导高羊茅愈伤组织转化效率的影响第95-101页
            3.2.2.1 预培养培养基第95-96页
            3.2.2.2 预培养时间第96-97页
            3.2.2.3 菌液浓度第97-98页
            3.2.2.4 感染时间第98页
            3.2.2.5 乙酰丁香酮浓度第98-99页
            3.2.2.6 乙酰丁香酮添加方式第99-100页
            3.2.2.7 共培养基pH值第100-101页
            3.2.2.8 共培养温度第101页
            3.2.2.9 共培养时间第101页
        3.2.3 不同浓度潮霉素的筛选效果第101-105页
            3.2.3.1 高羊茅胚性愈伤组织对潮霉素的内源抗性第101-103页
            3.2.3.2 不同浓度潮霉素筛选对高羊茅转化效率的影响第103-105页
    3.3 讨论第105-108页
        3.3.1 适用于农杆菌介导高羊茅遗传转化的抑菌抗生素第105页
        3.3.2 影响农杆菌介导高羊茅胚性愈伤组织转化的主要因素第105-107页
        3.3.3 农杆菌介导高羊茅遗传转化中合适的潮霉素筛选方式第107页
        3.3.4 农杆菌介导高羊茅胚性愈伤组织转化的品种间差异第107-108页
第四章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与分子鉴定第108-122页
    4.1 材料和方法第108-114页
        4.1.1 材料第108页
            4.1.1.1 植物材料第108页
            4.1.1.2 菌株与质粒第108页
            4.1.1.3 重要试剂第108页
        4.1.2 方法第108-114页
            4.1.2.1 农杆菌介导转化及抗性愈伤组织的筛选与再生第108-109页
            4.1.2.2 高羊茅基因组DNA提取第109-110页
            4.1.2.3 hpt基因和gus基因的PCR检测第110-111页
            4.1.2.4 GUS组织化学染色第111页
            4.1.2.5 离体叶片潮霉素抗性鉴定第111-112页
            4.1.2.6 Southern杂交第112-114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114-120页
        4.2.1 高羊茅转基因植株的获得第114-116页
        4.2.2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第116页
        4.2.3 转基因植株的GUS活性分析第116-118页
        4.2.4 转基因植株的离体叶片潮霉素抗性鉴定第118-119页
        4.2.5 转基因植株的Southern杂交分析第119-120页
    4.3 讨论第120-122页
第五章 转基因植株的表型鉴定及遗传分析第122-130页
    5.1 材料和方法第123-125页
        5.1.1 材料第123页
            5.1.1.1 植物材料第123页
            5.1.1.2 主要试剂第123页
        5.1.2 方法第123-125页
            5.1.2.1 高盐与高渗胁迫下整株存活试验第123页
            5.1.2.2 不同逆境胁迫处理后叶片相对电导率测定第123-124页
            5.1.2.3 转基因植株形态与生长特征考察第124页
            5.1.2.4 T_1代转基因PCR检测第124-125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125-128页
        5.2.1 转基因植株的耐逆性表现第125-128页
            5.2.1.1 高盐胁迫对转基因植株存活与生长的影响第125-126页
            5.2.1.2 高渗胁迫对转基因植株存活与生长的影响第126-127页
            5.2.1.3 不同逆境胁迫处理后叶片相对电导率变化第127-128页
        5.2.2 转基因植株的形态与生长特征第128页
        5.2.3 T_1代中转基因的分离第128页
    5.3 讨论第128-130页
第六章 高羊茅CBF转录激活因子基因片段的克隆第130-135页
    6.1 材料和方法第131-132页
        6.1.1 材料第131页
            6.1.1.1 植物材料第131页
            6.1.1.2 质粒和菌株第131页
            6.1.1.3 引物和试剂第131页
        6.1.2 方法第131-132页
            6.1.2.1 基因组DNA提取第131页
            6.1.2.2 PCR扩增第131页
            6.1.2.3 DNA片段重组入质粒载体第131-132页
            6.1.2.4 DNA序列测定及分析第132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132-134页
        6.2.1 PCR产物的扩增和克隆第132-133页
        6.2.2 基因序列与同源性分析第133-134页
    6.3 讨论第134-135页
参考文献第135-153页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从事科研工作情况及取得的主要业绩第153-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一汽—大众多品牌管理策略研究
下一篇: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北美市场开拓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