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2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7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11页 |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1页 |
四、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毛泽东群众观形成的理论渊源 | 第12-23页 |
1.1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 | 第12-14页 |
1.1.1 民惟邦本 | 第12-13页 |
1.1.2 为政以德 | 第13-14页 |
1.2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 | 第14-18页 |
1.2.1 马克思、恩格斯的群众观 | 第15-16页 |
1.2.2 列宁的群众观 | 第16-18页 |
1.3 早期共产党人的群众观思想 | 第18-23页 |
1.3.1 陈独秀的群众观 | 第18-20页 |
1.3.2 李大钊的群众观 | 第20-23页 |
第二章 毛泽东群众观的演进历程 | 第23-38页 |
2.1 毛泽东群众观的提出阶段(1921-1927) | 第23-25页 |
2.1.1 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 | 第24页 |
2.1.2 农民在国民革命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 第24-25页 |
2.2 毛泽东群众观的初步形成阶段(1927-1937) | 第25-28页 |
2.2.1“真正的铜墙铁壁是群众” | 第26页 |
2.2.2“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 | 第26-27页 |
2.2.3“采取群众化的方式” | 第27-28页 |
2.3 毛泽东群众观的成熟阶段(1937-1945) | 第28-32页 |
2.3.1“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 第28-29页 |
2.3.2“对人民负责” | 第29-30页 |
2.3.3“为人民服务” | 第30-31页 |
2.3.4“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 第31页 |
2.3.5“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 第31-32页 |
2.4 毛泽东群众观的继续发展时期(1945-1957) | 第32-35页 |
2.4.1“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 第33页 |
2.4.2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反对个人崇拜 | 第33页 |
2.4.3 人民群众有无限创造力 | 第33-34页 |
2.4.4“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 第34-35页 |
2.5 毛泽东群众观的曲折发展阶段(1957-1976) | 第35-38页 |
2.5.1“坚持群众路线,坚持民主集中制” | 第35-36页 |
2.5.2 片面夸大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 第36-38页 |
第三章 毛泽东群众观的内容 | 第38-45页 |
3.1 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第38-40页 |
3.1.1 为人民服务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 | 第38-39页 |
3.1.2 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 | 第39页 |
3.1.3 为人民服务要尊重群众的现实利益 | 第39-40页 |
3.2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 第40-41页 |
3.2.1 对人民负责是由党的权力来源决定的 | 第40页 |
3.2.2 对人民负责要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和检验 | 第40-41页 |
3.2.3 对人民负责的基本途径是密切联系群众 | 第41页 |
3.3 向人民群众学习 | 第41-43页 |
3.3.1 先做群众的学生再做群众的先生 | 第42页 |
3.3.2 向群众学习要“不耻下问” | 第42-43页 |
3.4 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 第43-45页 |
3.4.1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 第43页 |
3.4.2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 第43-44页 |
3.4.3 人民群众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 第44-45页 |
第四章 毛泽东群众观的当代价值 | 第45-56页 |
4.1 毛泽东群众观的理论价值 | 第45-49页 |
4.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 第45-46页 |
4.1.2 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提供理论基础 | 第46-49页 |
4.2 毛泽东群众观的实践价值 | 第49-56页 |
4.2.1 以人民为中心,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 第49-51页 |
4.2.2 秉承人民至上,贯彻“四个全面” | 第51-53页 |
4.2.3 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依靠群众实现中国梦 | 第53-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