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绪论 | 第6-10页 |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 | 第6-8页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第一章 孟浩然诗歌与陶渊明的渊源 | 第10-44页 |
第一节 孟浩然慕陶、学陶之行实 | 第11-20页 |
一、慕陶、学陶的具体表现——以“高士”为关键词 | 第12-15页 |
二、慕陶、学陶的时代、环境与个人原因 | 第15-20页 |
第二节 孟诗与陶诗的艺术渊源 | 第20-30页 |
一、孟诗中的“桃源”主题 | 第20-24页 |
二、孟浩然对“趣”的追求 | 第24-30页 |
第三节 从醇厚到清淡--论孟诗与陶诗“淡”的渊源 | 第30-36页 |
第四节 孟对陶诗白描、写意与兴寄诸手法的承与变 | 第36-44页 |
一、白描 | 第36-39页 |
二、写意 | 第39-41页 |
三、兴寄 | 第41-44页 |
第二章 孟浩然诗歌与谢灵运的渊源 | 第44-65页 |
第一节 孟浩然对谢诗的化用 | 第44-48页 |
第二节 题材的承与变 | 第48-51页 |
一、谢灵运寻仙(僧)访道诗对孟浩然的启示 | 第48-49页 |
二、从佛理到禅意 | 第49-51页 |
第三节 审美风格的承与变 | 第51-57页 |
一、从“幽境”到“幽人” | 第51-54页 |
二、从“清丽”到“清旷” | 第54-57页 |
第四节 章法的承与变——以游踪为记述顺序以及结构布局的承与变 | 第57-60页 |
第五节 字法的承与变——色调之“流丽” | 第60-65页 |
第三章 融陶入谢——论孟浩然山水诗中的写意笔法 | 第65-77页 |
第一节 孟浩然之前山水描写中写意手法的发展 | 第65-69页 |
第二节 表现与再现的合流——论孟浩然山水诗中的写意笔法 | 第69-77页 |
一、论陶、谢、孟三人的“自然”诗学观念 | 第69-72页 |
二、表现与再现的合流——论孟浩然山水诗中的写意笔法 | 第72-77页 |
结语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