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犯过限问题研究--以典型案例为切入点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序言 | 第11-12页 |
| 一、相关案例及引发的问题 | 第12-15页 |
| (一)基本案情 | 第12-13页 |
| 1.案例一:叶某等合谋抢劫案 | 第12-13页 |
| 2.案例二:王某等故意伤害案 | 第13页 |
| (二)案例引发的问题 | 第13-15页 |
| 1.案例一:过限行为的认定问题 | 第13-14页 |
| 2.案例二:实行犯过限的刑事责任承担问题 | 第14-15页 |
| 二、与案例相关问题的理论介评 | 第15-21页 |
| (一)过限行为认定的现有理论学说 | 第15-20页 |
| 1.超出共同犯罪决意说 | 第15-16页 |
| 2.未预见说 | 第16-17页 |
| 3.是否知情或明显超出说 | 第17-18页 |
| 4.共同行为意思说 | 第18页 |
| 5.构成要件异质说 | 第18-20页 |
| (二)实行犯过限刑事责任承担的现有理论学说 | 第20-21页 |
| 1.全体共犯对过限结果承担刑事责任说 | 第20-21页 |
| 2.实行犯过限者单独对过限结果承担刑事责任说 | 第21页 |
| 三、案例引发问题的解决 | 第21-27页 |
| (一)过限行为认定标准之本文观点 | 第21-23页 |
| 1.从行为人的客观方面认定 | 第21-22页 |
| 2.从行为人的主观方面认定 | 第22-23页 |
| (二)实行犯过限刑事责任承担标准之本文观点 | 第23-25页 |
| 1.客观条件 | 第23-24页 |
| 2.主观条件 | 第24-25页 |
| (三)本文典型案例之解决 | 第25-27页 |
| 1.叶某等合谋抢劫案之解决 | 第25-26页 |
| 2.王某等故意伤害案之解决 | 第26-27页 |
| 结语 | 第27-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28-30页 |
| 致谢 | 第30-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