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戏剧文学论文--电影剧本、电视剧本、广播剧本论文--电影剧本论文

90年代电影文学剧本创作的困境与突围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0-15页
    0.1 选题缘由与研究现状第10-11页
    0.2 关于电影文学剧本概念的问题第11-12页
    0.3 电影文学剧本创作历程概述第12-15页
1 变革与转型:90年代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背景第15-20页
    1.1 意识形态化操作:主旋律电影文学剧本创作成主流第15-16页
    1.2 经济体制转轨:电影文学剧本走向商业化、娱乐化第16-17页
    1.3 市场化冲击:艺术电影剧本创作更加边缘化第17-18页
    1.4 视觉文化的勃兴:文学地位受到冲击与影响第18-20页
2 困境与迷茫:90年代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状况第20-27页
    2.1 文学性缺失:电影文学剧本创作的硬伤第20-22页
        2.1.1 对剧本故事性和思想深度的忽视第20-21页
        2.1.2 当代电影文学理论的没落第21-22页
    2.2 原创力的匮乏:电影文学剧本创作的症结第22-24页
        2.2.1 剧本内容缺乏生活真实的沉淀力量第22-23页
        2.2.2 剧本题材选择比较少第23-24页
    2.3 编剧的边缘化:电影文学剧本创作的软肋第24-27页
        2.3.1 文学部的取消迫使编剧改行第24-25页
        2.3.2 编剧创作未能更好适应市场需要第25-27页
3 突围与努力:90年代电影文学剧本创作在危机中前进第27-40页
    3.1 职业电影编剧的坚守与进步第27-30页
        3.1.1 职业电影编剧的总体状况与生存状态第27-28页
        3.1.2 主旋律电影编剧王兴东与编剧维权的呼吁第28-29页
        3.1.3 艺术电影编剧芦苇及其“人性”的电影剧作观第29-30页
    3.2 作家兼职编剧的加入与发展第30-33页
        3.2.1 作家从小说创作到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第30-31页
        3.2.2 触电作家刘恒的文学化剧本创作践行文学性回归第31-32页
        3.2.3 鬼才作家王朔与其“侃式”编剧诠释剧本创新第32-33页
    3.3 内在的改革:电影文学剧本的文本解读第33-37页
        3.3.1 思想性突围:人道关怀与道德复归第34-35页
        3.3.2 艺术性突围:影像的艺术表达与人物心理的深掘第35-36页
        3.3.3 商业性突围:迎合商业浪潮与题材选择、情节结构的商业化第36-37页
    3.4 外在的推动:政府对电影文学剧本评奖活动的鼓励与推广第37-40页
        3.4.1 政府评奖活动观念的更新第37-38页
        3.4.2 “夏衍电影文学奖”——鼓励职业编剧的电影文学剧本创作第38-39页
        3.4.3 “华表奖”评选最佳编剧——推动主流电影文学剧本创作第39-40页
4 定位与坚守:90年代以后电影文学剧本的发展策略第40-43页
    4.1 文学性回归:电影文学剧本发展的中流砥柱第40-41页
    4.2 开拓中创新:繁荣电影文学剧本的原创能力第41-42页
    4.3 重视编剧培养:维护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队伍第42-43页
结束语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7页
致谢第47-4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第48-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陈子昂与初唐骈文革新
下一篇:《当代作家评论》(1984‐2013)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