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引言 | 第8-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与美国罪案剧 | 第11-16页 |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确立 | 第11页 |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核心理论 | 第11-14页 |
1.潜意识 | 第11-12页 |
2.人格结构论 | 第12页 |
3.本能理论 | 第12-13页 |
4.梦的理论 | 第13-14页 |
(三)美国罪案剧的概述 | 第14-16页 |
二、对罪案剧《犯罪心理》创作者与受众的精神分析 | 第16-20页 |
(一)“白日梦”:艺术家的审美创造活动 | 第16-17页 |
(二)沉默并非被动:受众的积极审美体验 | 第17-20页 |
三、对罪案剧《犯罪心理》内容的精神分析 | 第20-41页 |
(一)复杂的人物形象 | 第20-23页 |
1.人物身份和承担职能 | 第20-21页 |
2.罪犯:“自我”的异化和“超我”的丧失 | 第21-23页 |
(二)叙事角度:犯罪的心理动机挖掘 | 第23-31页 |
1.死亡本能论:人与生俱来的犯罪本能 | 第23-27页 |
2.性本能的满足:力比多是支配个体心理的动机性力量 | 第27-31页 |
(三)表现手法的多样 | 第31-34页 |
1.至理名言的解说性旁白 | 第31-32页 |
2.渲染气氛的恐怖元素 | 第32-34页 |
(四)深刻的主题内涵 | 第34-41页 |
1.本能与文明的矛盾 | 第34-37页 |
2.人性的困境和扭曲 | 第37-41页 |
四、对我国罪案剧发展的借鉴意义 | 第41-48页 |
(一)着重创作的娱乐性表现 | 第41-42页 |
(二)关注叙事的内心精神意义 | 第42-43页 |
(三)加入多种学科的故事创新 | 第43-44页 |
(四)人物塑造立体化、团队化 | 第44-46页 |
(五)主题内涵具有现实意义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后记 | 第51-52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