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前言 | 第9-15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1.1.1 体质下降,存在实质性问题 | 第9页 |
1.1.2 小学学生生理特性及适合开展的运动项目 | 第9页 |
1.1.3 农村的变革需要更多的关注 | 第9-10页 |
1.1.4 松山农村地区 | 第10页 |
1.1.5 作者亲身经历 | 第10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0-15页 |
1.2.1 《新课标》下小学篮球内容的设置具体性存在缺失与不足 | 第10页 |
1.2.2 篮球教学缺失与期盼 | 第10-11页 |
1.2.3 农村地区篮球教育的不良现状 | 第11页 |
1.2.4 概念的界定 | 第11-12页 |
1.2.5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6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5-17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2.2.1 文献资料法 | 第15页 |
2.2.2 问卷调查法 | 第15-16页 |
2.2.3 数理统计法 | 第16页 |
2.2.4 逻辑分析法 | 第16-17页 |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17-33页 |
3.1 学校是否开展篮教学及领导在篮球教学方面的基本情况 | 第17页 |
3.2 体育教师在篮球教学方面的基本情况 | 第17-22页 |
3.2.1 体育教师对新课标的认识、贯彻与落实 | 第17-18页 |
3.2.2 体育教师年龄结构情况 | 第18页 |
3.2.3 体育教师学历、职称、专业情况 | 第18-20页 |
3.2.4 体育教师篮球教学方面的培训 | 第20页 |
3.2.5 体育教师对篮球教学的认识、态度 | 第20页 |
3.2.6 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方面的分析 | 第20-21页 |
3.2.7 体育教师认为影响教授篮球因素 | 第21-22页 |
3.2.8 体育教师在篮球教学方面的期待 | 第22页 |
3.3 松山农村地区小学学生在篮球教学方面的基本情况 | 第22-27页 |
3.3.1 学生对篮球课的认识、兴趣与态度 | 第22-23页 |
3.3.2 学生学习篮球技术的动机 | 第23-24页 |
3.3.3 学生对篮球教师的评价 | 第24-25页 |
3.3.4 学生获得篮球知识、技术的途径 | 第25页 |
3.3.5 学生在篮球课中掌握篮球技术的能力 | 第25页 |
3.3.6 学生对篮球课场地、器材的适应情况 | 第25-26页 |
3.3.7 学生对篮球方面的期盼 | 第26-27页 |
3.4 松山农村地区小学篮球教学方面的基本情况 | 第27-31页 |
3.4.1 篮球教学目标 | 第27页 |
3.4.2 篮球教学内容 | 第27-29页 |
3.4.3 篮球教学过程 | 第29页 |
3.4.4 篮球教学环境 | 第29-30页 |
3.4.5 篮球教学方法 | 第30-31页 |
3.4.6 篮球教学评价 | 第31页 |
3.5 影响赤峰市松山农村地区小学篮球开展的因素 | 第31-32页 |
3.5.1 领导对篮球教学及体育改革学重视度不高,缺乏对教师在篮球方面的培训,反映出该地区关于2011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落实并不到位 | 第31-32页 |
3.5.2 缺少专业的篮球教师,教师学历偏低,老龄化严重,非体育专业教授体育课的教师占有一定比例,缺乏专业的篮球知识,缺乏对新课标的了解,严重影响篮球教学的开展 | 第32页 |
3.5.3 篮球场地、器材、领导重视度和教师工作量是影响教师教授篮球课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 第32页 |
3.5.4 学生热爱篮球运动程度,与授课体育教师有关;学生获得篮球知识途径比较单一;体育设施、器材成人化,教师、学生期盼改善教学条件的愿望强烈 | 第32页 |
3.5.5 教师对小学篮球教学目标的理解偏差较大,缺乏对新课标的了解,难于把握;教学内容成人化、教学形式陈旧和缺乏教学评价体系 | 第32页 |
3.6 赤峰市松山区农村篮球教学的对策研究 | 第32-33页 |
3.6.1 加强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的认识,重视篮球教学,落实2011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 第32-33页 |
3.6.2 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组织培训、学习,引进专业的体育教师,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养 | 第33页 |
3.6.3 改善篮球场地、器材教学条件提高体育教师待遇,建立体育教师专业晋升渠道,建立单独体制,将体卫艺纳入评优进职体系中来 | 第33页 |
3.6.4 树立教师形象,加强学生获得篮球知识的途径,改善篮球设施和器材,满足学生学习篮球技术的渴望 | 第33页 |
3.6.5 编写适合本地的小学篮球教材,对教学目标、内容、形式、评价体系课程化 | 第33页 |
4 结论与建议 | 第33-35页 |
4.1 结论 | 第33-34页 |
4.2 建议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附录 | 第37-51页 |
后记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