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第1章 引言 | 第6-12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6-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6-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2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 第8-10页 |
1.2.1 相关概念 | 第8-9页 |
1.2.2 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4 研究贡献与研究不足 | 第11-12页 |
1.4.1 研究贡献 | 第11页 |
1.4.2 研究不足 | 第11-12页 |
第2章 中美共同基金对比 | 第12-21页 |
2.1 共同基金的诞生 | 第12-13页 |
2.1.1 美国 | 第12页 |
2.1.2 中国 | 第12-13页 |
2.2 共同基金现状 | 第13-17页 |
2.2.1 美国和中国在全球共同基金的地位 | 第13-14页 |
2.2.2 美国和中国共同基金数量与规模对比 | 第14-16页 |
2.2.3 共同基金在美国和中国家庭金融资产中的地位 | 第16-17页 |
2.3 监管体系建设 | 第17-21页 |
2.3.1 美国 | 第17-18页 |
2.3.2 中国 | 第18-21页 |
第3章 美国共同基金发展轨迹及成功原因分析 | 第21-30页 |
3.1 美国共同基金的发展轨迹 | 第21-24页 |
3.1.1 萌芽哺育期(1920-1940年) | 第21-22页 |
3.1.2 稳定发展期(1940-1980年) | 第22-23页 |
3.1.3 爆发增长期(1980-2000年) | 第23-24页 |
3.2 美国共同基金成功原因分析 | 第24-30页 |
3.2.1 法律制度不断完善 | 第24-26页 |
3.2.2 退休计划兴起 | 第26-28页 |
3.2.3 投资公司协会的贡献 | 第28-30页 |
第4章 中国共同基金弱市场化的外在表象 | 第30-36页 |
4.1 准入严,监管轻 | 第30-31页 |
4.2 人才流失率高 | 第31-32页 |
4.3 投资者不成熟 | 第32-36页 |
第5章 中国共同基金未来发展趋势 | 第36-43页 |
5.1 放宽准入,完善监督 | 第36-38页 |
5.1.1 快速受理资质池 | 第36页 |
5.1.2 监督体系建立 | 第36-38页 |
5.2 完善考核 | 第38-40页 |
5.2.1 管理费和业绩提成的考核模式 | 第38-39页 |
5.2.2 事业部制与股权激励 | 第39-40页 |
5.3 发展机构投资者 | 第40-43页 |
第6章 总结与行业展望 | 第43-45页 |
6.1 总结 | 第43-44页 |
6.2 行业展望 | 第44-45页 |
6.2.1 股权激励和事业部制能否留住人才 | 第44页 |
6.2.2 公募工具化发展趋势明显 | 第44页 |
6.2.3 公募基金“触网情深”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