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速接纸机的可适应设计平台构建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 ·接纸机的背景情况 | 第8页 |
| ·国内接纸机的使用和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国外接纸机的使用和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LJF650A 全自动零速接纸放卷机课题背景 | 第13-1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可适应设计方法 | 第15-26页 |
| ·可适应设计概念的提出 | 第15-16页 |
| ·产品可适应设计内容 | 第16-20页 |
| ·功能和物理独立 | 第16-17页 |
| ·可适应平台设计 | 第17-19页 |
| ·可适应接口设计 | 第19页 |
| ·可适应模块设计 | 第19-20页 |
| ·可适应设计相关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 ·公理化设计 | 第21页 |
| ·模块化设计 | 第21-23页 |
| ·平台设计与产品族设计 | 第23-24页 |
| ·可适应评价 | 第24-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可适应设计过程 | 第26-33页 |
| ·可适应性产品 | 第26-27页 |
| ·可适应性分类 | 第26-27页 |
| ·可适应性实现技术 | 第27页 |
| ·可适应产品的设计过程 | 第27-32页 |
| ·功能模块构建 | 第27-29页 |
| ·平台构建和模块设计 | 第29-30页 |
| ·可适应接口设计 | 第30页 |
| ·可适应评价 | 第30页 |
| ·详细设计 | 第30-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四章 接纸机的可适应平台构建 | 第33-80页 |
| ·零速接纸机的需求分析 | 第33-40页 |
| ·印刷辅助机器要求 | 第33页 |
| ·适用材料 | 第33-35页 |
| ·卷筒纸幅宽 | 第35-36页 |
| ·纸幅张力 | 第36-38页 |
| ·最大卷筒纸直径 | 第38页 |
| ·拼接速度 | 第38页 |
| ·外型尺寸 | 第38-40页 |
| ·功能分析 | 第40-45页 |
| ·零速接纸机的结构设计 | 第45-79页 |
| ·储料架分析 | 第45-46页 |
| ·储纸方案 | 第46-48页 |
| ·缓冲装置和支架 | 第48-51页 |
| ·导轨和滑块设计和选择 | 第51-54页 |
| ·储纸辊的设计 | 第54-61页 |
| ·上料机构分析 | 第61-63页 |
| ·上料板设计 | 第63页 |
| ·气胀轴动力设计 | 第63-67页 |
| ·纠偏机构和起升机构设计 | 第67-73页 |
| ·接纸机构分析 | 第73-74页 |
| ·引纸模块 | 第74-75页 |
| ·定纸台模块 | 第75-76页 |
| ·切纸接纸台模块和挺纸模块 | 第76-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 第五章 接纸机的可适性综合评价 | 第80-88页 |
| ·概述 | 第80-81页 |
| ·重用度与改进度的结构相对可适应评价方法 | 第81-87页 |
| ·评价方法 | 第81-83页 |
| ·实例应用 | 第83-87页 |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8-89页 |
| ·总结 | 第88页 |
| ·展望 | 第88-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