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功能材料论文

钼基有机—无机杂化一维纳米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生长机理、转化及性能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前言第13-51页
    1.1 纳米材料第13-19页
        1.1.1 纳米材料的特性第13-14页
            1.1.1.1 尺寸效应第13页
            1.1.1.2 表面效应第13-14页
            1.1.1.3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第14页
        1.1.2 一维纳米材料第14-19页
            1.1.2.1 一维纳米材料概述第14页
            1.1.2.2 一维纳米材料的制备及生长第14-19页
    1.2 有机-无机杂化纳米材料第19-29页
        1.2.1 有机-无机杂化纳米材料概述第19-20页
        1.2.2 有机-无机杂化纳米材料性能第20-23页
            1.2.2.1 光学性能第20-21页
            1.2.2.2 电学性能第21-22页
            1.2.2.3 热学性能第22页
            1.2.2.4 磁学性能第22-23页
        1.2.3 有机-无机杂化一维纳米材料概述第23-24页
        1.2.4 有机-无机杂化一维纳米材料的制备第24-29页
            1.2.4.1 水/溶剂/混合溶剂热法第24-26页
            1.2.4.2 溶胶-凝胶法第26-27页
            1.2.4.3 嵌入法第27-28页
            1.2.4.4 模板法第28-29页
    1.3 基于有机-无机杂化纳米结构的转化第29-35页
        1.3.1 氧化物第30-31页
        1.3.2 碳化物第31-33页
        1.3.3 氮化物第33-34页
        1.3.4 硫属化合物第34-35页
    1.4 本论文的选题及主要内容第35-37页
    参考文献第37-51页
第二章 实验试剂和方法第51-54页
    2.1 实验试剂及规格第51页
    2.2 实验表征方法第51-54页
        2.2.1 X射线粉末衍射(XRD)第51页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51-52页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52页
        2.2.4 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FE-TEM)第52页
        2.2.5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第52页
        2.2.6 红外光谱(IR)第52页
        2.2.7 拉曼光谱(Raman)第52页
        2.2.8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第52页
        2.2.9 热分析(TG)第52页
        2.2.10 元素分析第52-53页
        2.2.11 氮气等温吸附第53页
        2.2.12 电阻率第53页
        2.2.13 材料的电化学析氢实验测试第53-54页
第三章 Mo_3O_(10)(C_6H_8N)_2·2H_20纳米线的合成与生长机理第54-74页
    3.1 引言第54-55页
    3.2 实验部分第55页
        3.2.1 合成步骤第55页
        3.2.2 表征方法第55页
    3.3 Mo_3O_(10)/amine纳米线的结构表征第55-58页
        3.3.1 Mo_3O_(10)(C_6H_8N)_2·2H_20纳米线第55-57页
        3.3.2 Mo_3O_(10)(C_2H_(10)N_2)和Mo_3O_(10)(C_5H_6N)_2·H_20纳米线第57-58页
    3.4 Mo_3O_(10)(C_6H_8N)_2·2H_20纳米线的生长和形貌调控第58-64页
        3.4.1. Mo_3O_(10)(C_6H_8N)_2·2H_20纳米线的生长过程第58-60页
        3.4.2. Mo_3O_(10)(C_6H_8N)_2-2H_2O纳米线的结构变化和形貌调控第60-64页
            3.4.2.1 pH值第60-62页
            3.4.2.2. 钼酸盐与苯胺原料比第62-64页
    3.5 Mo_3O_(10)(C_6H_8N)_2·2H_20纳米线的一维生长机理第64-66页
    3.6 MoO_x/amine的光致变色性能第66-68页
    3.7 本章结论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4页
第四章 MoO_x/PANI一维纳米材料的合成及生长机理第74-97页
    4.1 引言第74-75页
    4.2 实验部分第75页
        4.2.1 合成步骤第75页
        4.2.2 表征方法第75页
    4.3 MoO_x/PANI纳米材料的结构表征第75-85页
        4.3.1 MoO_x/PANI纳米线第75-81页
        4.3.2 MoO_x/PANI纳米管第81-83页
        4.3.3 MoO_x/PANI刺球状纳米颗粒第83-85页
    4.4 MoO_x/PANI纳米材料的合成规律第85-88页
        4.4.1. Mo_3O_(10)(C_6H_8N)_2·2H_20纳米线前驱体的必要性第85页
        4.4.2. pH值第85-87页
        4.4.3 生长过程第87-88页
    4.5 MoO_x/PANI纳米材料的生长机理第88-91页
    4.6 “溶解-聚合”机理对不同形貌MoO_x/PANI形成的解释第91-92页
    4.7 MoO_x/PANI的导电性第92-93页
    4.8 本章结论第93-94页
    参考文献第94-97页
第五章 钼基/聚苯胺一维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功能化第97-121页
    5.1 引言第97-98页
    5.2 实验部分第98-99页
        5.2.1 合成步骤第98页
        5.2.2 表征方法第98-99页
    5.3 Fe-MoO_x/PANI纳米棒的结构表征第99-101页
    5.4 Fe-MoO_x/PANI纳米材料的形貌调控与形成规律第101-103页
    5.5 Fe-MoO_x/PANI纳米棒在环辛烯环氧化中的催化性能第103-107页
        5.5.1. 对比催化材料第104页
        5.5.2. 催化效果第104-107页
    5.6 MoS_2/PANI纳米线的结构表征第107-112页
    5.7 MoS_2/PANI纳米线的形成第112-113页
    5.8 MoS_2/PANI纳米线的电化学储锂性能第113-115页
    5.9 本章结论第115-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21页
第六章 Mo_2C纳米线的合成及电化学析氢反应第121-144页
    6.1 引言第121-122页
    6.2 实验部分第122页
        6.2.1 合成步骤第122页
        6.2.2 表征方法第122页
    6.3 Mo_2C纳米线的结构表征第122-124页
    6.4 Mo_2C纳米材料的形貌调控与形成规律第124-129页
        6.4.1. 形貌调控第124-126页
        6.4.2. 流速的影响第126-129页
    6.5 Mo_2C纳米线在电化学析氢中的催化性能第129-138页
        6.5.1. 对比催化材料第129-130页
        6.5.2. 电化学析氢反应第130-138页
            6.5.2.1 Mo_2C纳米材料的催化效果第130-132页
            6.5.2.2 Mo_2C纳米线催化的电化学分析第132-135页
            6.5.2.3 Mo_2C纳米线催化机理第135-136页
            6.5.2.4 Mo_2C纳米线催化的稳定性第136-138页
    6.6 本章结论第138-140页
    参考文献第140-144页
第七章 负载型Mo_2C催化剂的合成及电化学析氢反应第144-165页
    7.1 引言第144-145页
    7.2 实验部分第145-146页
        7.2.1 合成步骤第145页
        7.2.2 表征方法第145-146页
    7.3 Mo_2C/RGO的结构表征第146-149页
    7.4 有机-无机杂化物对合成Mo_2C/RGO的作用第149-154页
    7.5 Mo_2C/RGO在电化学析氢中的催化性能第154-160页
        7.5.1. 对比催化材料第155-156页
        7.5.2. 电化学析氢反应第156-160页
            7.5.2.1 Mo_2C/RGO的催化效果第156-158页
            7.5.2.2 Mo_2C/graphene的催化效果第158-160页
    7.6 本章结论第160-162页
    参考文献第162-165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65-169页
    8.1 论文结论第165-167页
    8.2 展望第167-169页
附录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第169-171页
致谢第171-172页

论文共1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炎症体对肝脏天然免疫的调控及机制研究
下一篇:OX40-OX40L共刺激通路介导嗜碱性粒细胞始动过敏性气道炎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