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地球化学论文--生物地球化学、气体地球化学论文

异化铁还原菌与有机粘土矿物相互作用实验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7页
    1.1 文献综述第9-15页
        1.1.1 典型粘土矿物及其晶体中Fe(III)的空间占位第10-11页
        1.1.2 微生物与粘土矿物相互作用机理第11-12页
        1.1.3 有机粘土矿物对环境的响应第12-13页
        1.1.4 有机粘土化学的反应机理第13-14页
        1.1.5 有机粘土复合体的分类第14页
        1.1.6 蒙脱石伊利石化是烃源岩催化活性的主要来源第14-15页
        1.1.7 微生物还原有机粘土矿物的研究进展第15页
    1.2 本文的选题来源、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第15-17页
第二章 微生物的铁还原作用对粘土矿物保存有机质的影响实验研究第17-46页
    2.1 前言第17页
    2.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第17-18页
    2.3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第18-23页
        2.3.1 粘土矿物预处理第18页
        2.3.2 有机粘土矿物制备第18-19页
        2.3.3 菌株培养第19-21页
        2.3.4 微生物还原粘土矿物实验第21-23页
    2.4 分析方法第23-26页
        2.4.1 化学分析第23-24页
        2.4.2 溶解态Si、Al、Fe浓度测试第24页
        2.4.3 总有机碳测试(TOC)第24-25页
        2.4.4 XRD矿物学表征第25页
        2.4.5 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第25-26页
        2.4.6 扫描电镜观察(SEM)第26页
    2.5 实验结果第26-41页
        2.5.1 有机粘土矿物表征结果第26-31页
            2.5.1.1 SEM表征结果第26-27页
            2.5.1.2 XRD和FTIR表征结果第27-31页
        2.5.2 微生物还原粘土矿物结构Fe(III)第31-33页
        2.5.3 溶解态Si、Al、Fe离子浓度第33-34页
        2.5.4 TOC测试结果第34-36页
        2.5.5 XRD结果第36-37页
        2.5.6 FTIR结果第37-40页
        2.5.7 SEM结果第40-41页
    2.6 讨论第41-44页
        2.6.1 有机质对微生物还原粘土矿物的影响第41-43页
        2.6.2 微生物作用下有机粘土矿物的转变第43页
        2.6.3 粘土矿物中有机质的释放机制第43-44页
        2.6.4 粘土矿物保存有机质的生态学意义第44页
    2.7 本章小结第44-46页
第三章 微生物对绿脱石中有机质利用的研究第46-60页
    3.1 前言第46页
    3.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第46-47页
    3.3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第47-48页
        3.3.1 粘土矿物预处理第47页
        3.3.2 菌株培养第47页
        3.3.3 微生物还原粘土矿物实验第47-48页
    3.4 分析方法第48-49页
        3.4.1 化学分析第48页
        3.4.2 XRD矿物学表征第48-49页
        3.4.3 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第49页
        3.4.4 扫描电镜观察(SEM)第49页
        3.4.5 总碳分析(TC)第49页
        3.4.6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HPLC)第49页
    3.5 实验结果第49-56页
        3.5.1 微生物还原粘土矿物结构Fe(Ⅲ)第49-51页
        3.5.2 XRD结果第51页
        3.5.3 FTIR分析结果第51-53页
        3.5.4 SEM结果第53-54页
        3.5.5 总碳测试结果第54-55页
        3.5.6 HPLC分析结果第55-56页
    3.6 讨论第56-58页
        3.6.1 不同微生物之间利用粘土有机质的差异分析第56-57页
        3.6.2 嗜热菌SA-01 还原绿脱石结构Fe(Ⅲ)第57-58页
        3.6.3 环境启示第58页
    3.7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四章 论文主要结论、创新点及下一步计划第60-62页
    4.1 主要结论第60页
    4.2 创新点第60-61页
    4.3 下一步研究计第61-62页
致谢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74页
附录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1700nm波段多光子成像中信号优化及温升问题研究
下一篇:转向架构架动态特性的研究及其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