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1章 危害行为之界定 | 第12-24页 |
1.1 危害行为界定之理论纷争 | 第12-17页 |
1.1.1 国内学术界关于危害行为的界定 | 第12-16页 |
1.1.2 国外的相关研究范式和重点 | 第16-17页 |
1.2 危害行为之形式标准与实质标准的区分 | 第17-21页 |
1.2.1 形式标准 | 第17-18页 |
1.2.2 实质标准 | 第18-21页 |
1.3 从实用主义角度看危害行为之形式标准的意义 | 第21-24页 |
第2章 危害行为之分类 | 第24-33页 |
2.1 危害行为的静态分类 | 第24-28页 |
2.1.1 语言行为 | 第24-25页 |
2.1.2 肢体行为 | 第25页 |
2.1.3 心理行为 | 第25-28页 |
2.2 危害行为的动态变化调整 | 第28-30页 |
2.2.1 从刑事和解与罪刑法定之间的张力看危害行为 | 第28-30页 |
2.2.2 动态调整的社会均衡论基础 | 第30页 |
2.3 危害行为的内部结构及其关系 | 第30-33页 |
2.3.1 危害行为的内部结构 | 第30-31页 |
2.3.2 危害行为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 | 第31-33页 |
第3章 危害行为之规制功能 | 第33-40页 |
3.1 社会学视角下危害行为的社会整合功能 | 第33-35页 |
3.1.1 危害行为社会整合功能之理论渊源 | 第33-34页 |
3.1.2 危害行为的社会整合功能 | 第34-35页 |
3.2 行为科学视角下危害行为的社会控制功能 | 第35-37页 |
3.2.1 危害行为社会控制功能之理论渊源 | 第35-36页 |
3.2.2 危害行为的社会控制功能 | 第36-37页 |
3.3 心理学视角下危害行为的心理矫治功能 | 第37-40页 |
3.3.1 危害行为的心理矫治功能之理论渊源 | 第37-38页 |
3.3.2 危害行为对个人和群体心理的矫治功能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页 |